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许多研究均认为预变性神经移植优于新鲜神经移植.目的:通过兔腓总神经不同时限预变性神经移植,从组织学、免疫组织细胞化学、电生理、超微结构等多方面观察预变性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分组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科中心,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材料:成年家兔42只,体质量2.3~2.6 kg,雌雄不拘. 方法:实验于1996年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完成.家兔42只分为A,B,C,D,E,F,G7组,A,B,C,D,E,F组分别为预变性0,4,7,14,21,28 d,B,C,D,E,F组切断腓总神经;A组动物切开皮肤,暴露但不切断神经.G组只切段右侧腓总神经.B,C,D,E,F组分别于术后4,7,14,21和28 d重新暴露已切断的神经,取远段1.5 cm变性神经段移植修复对侧神经,双侧交叉移植.A组2周后重新暴露腓总神经,同法切取1.5 cm神经段左右交叉移植.G组2周后将右侧预变性神经段移植到左侧新鲜受体床,左侧新鲜神经段移植到右侧预变性受体床.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再生起初延迟期及生长速度.②神经-肌肉传导速度.③组织学观察、计数轴突通过率.结果:①D组2周预变性神经移植与新鲜神经移植相比可显著降低轴突再生起初延迟期(由3.04降至0.04 d);提高神经生长速度(由1.73~2.59mm/d);电生理示:D,C,B组神经-肌肉传导速度最快,其次是A和E组,F组最慢;D组轴突通过率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②术后6周D组动物大量成熟髓鞘出现,C组动物中等量髓鞘出现,A,B,E及F组偶见髓鞘.结论:预变性神经移植在降低轴突再生起初延迟期、促进轴突再生速度、增强轴突通过率、提高神经-肌肉传导速度方面优于新鲜神经移植.预变性2周神经移植质量最佳,其次是预变性1周神经移植,预变性4 d和3周也有增强神经再生的作用.
推荐文章
预构血管化外周神经移植的实验研究
显微外科
神经移植
预构显微外科
神经移植
预构
血浆冷存的异体神经移植对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周围神经
血浆冷冻
异体神经移植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促进自体去神经带血管移植肌的神经再生
肌/移植
去神经支配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再生
同种异体移植近期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坐骨神经
周围神经
神经移植
神经再生
动物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预变性神经移植促进神经再生的动物实验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神经再生 移植 动物
年,卷(期) 2006,(17) 所属期刊栏目 组织工程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8-160,插8
页数 4页 分类号 R394.2
字数 1781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存孝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科中心 5 8 2.0 2.0
2 殷琦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 2 3 1.0 1.0
3 李稔生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神经再生
移植
动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