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修复先天性膜部室间隔缺损的远期效应.方法:选择2002-06/2005-10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室间隔缺损行Amplatzer封堵器介入修复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患者62例.其中3例为膜部室间隔缺损外科手术修补后残漏修复,1例为房室联合缺损修复.术中左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3~15(6.56±2.78)mm,伴膜部瘤样膨出19例.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由美国AGA公司制造,为镍钛记忆合金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由具自膨胀性的双伞和连结双伞的"腰部"组成,内充3层聚氨酯纤维片.所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6~18(9.29±1.98)mm.术后3 d,3,6个月,1,2,3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X射线和心电图检查评价封堵器的作用及其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62例,6个月随访56例,1年随访38例,2年随访21例,3年随访16例.①62例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②3个月随访时闭合率达98.3%.未发生封堵器脱落栓塞,3个月随访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61例封堵器位置良好,形态正常、无血栓形成.③3个月随访中1例因残漏量增大,行外科修补手术;封堵3 d后X射线检查提示肺充血有不同程度减轻,3,6个月随访时左心室舒末内径、心胸比例比术前明显缩小(3个月:(45.67±8.40),(47.57±8.23)mm,(46±5)%,(49±6)%,P<0.000 1;6个月:(46.13±8.50),(49.56±7.34)mm,(51±5)%,(45±5)%,P<0.000 1),随访中心脏形态变化逐渐改善.④心电图检查术后12 h内除1例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没有严重心律失常发生,1,2年随访时新出现7例(11.3%)束支传导阻滞.结论:①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内皮化程度良好,结构独特巧妙,封堵原理独特,操作简便的特点.②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经导管置入修复膜部室间隔缺损成功率高,并发症轻,远期疗效可靠.③是否有其他并发症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推荐文章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护理体会
室间隔缺损
Amplatzer封堵器
护理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44例疗效分析
室间隔缺损
膜部瘤
国产封堵器
经胸超声心动描记术
介入治疗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的疗效视察
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心脏缺损,先天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修复膜部室间隔缺损的远期效应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多普勒,彩色 随访研究
年,卷(期) 2006,(17) 所属期刊栏目 康复工程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7-139
页数 3页 分类号 R496
字数 496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17.05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晋新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22 43 3.0 5.0
2 汤宝鹏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163 467 9.0 14.0
3 唐琪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69 391 10.0 16.0
4 周贤惠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56 142 5.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室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多普勒,彩色
随访研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