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褪黑激素对30%Ⅲ度烧伤大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估计它在严重烧伤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7/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完成.24只SD大鼠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烧伤组及褪黑激素组,每组8只.烧伤组及褪黑激素组麻醉状态下将动物背部皮肤置于沸水中15 s制备烧伤模型,对照组大鼠背部皮肤置于37℃水中15 s.对照组和烧伤组伤后立即腹腔注射溶剂(体积分数为0.01的乙醇生理盐水),而褪黑激素组注射剂量为10 mg/kg的褪黑激素,烧伤当天下午4点补充注射一次药物或溶剂,此后按同法每天注射一次至伤后第7天.末次注射后立即将5g/L二硝基氟苯溶液100μL涂抹于大鼠腹部,次日同法强化一次,以诱导迟发型超敏反应.致敏后第5天,测定大鼠右耳肿胀百分率(对照组定义为100%)代表迟发型超敏反应强度.此外,还测定烧伤前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估计动物的一般免疫反应状态.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右耳肿胀百分率:烧伤组大鼠显著低于对照组[(41.2±8.2)%,(100±7.6)%,P<0.001],褪黑激素组高于烧伤组[(73.0±10.1)%,P<0.01],但仍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②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烧伤组及褪黑激素组大鼠在烧伤后12 h内均明显升高(P<0.05),伤后72 h和120 h,两实验组白细胞再次出现升高(P<0.05),褪黑激素组白细胞数值在这两个时间点均明显低于烧伤组水平(P<0.05,0.01).结论:褪黑激素治疗能明显改善烧伤大鼠严重受抑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提示它在烧伤中可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推荐文章
生津润燥颗粒对干燥综合征模型大鼠及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生津润燥颗粒
干燥综合征
迟发型超敏反应
化胃舒颗粒对DNCB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模型的影响
化胃舒颗粒
2,4-二硝基氯苯
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免疫
桑色素对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作用研究
桑色素
迟发型超敏反应
IFN-γ
广陈皮总多糖对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广陈皮
总多糖
迟发型超敏反应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褪黑激素对严重烧伤大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褪黑激素 烧伤 超敏反应,迟发型 大鼠
年,卷(期) 2006,(32) 所属期刊栏目 瘢痕及烧伤整形相关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9-91
页数 3页 分类号 R6
字数 429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32.03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韩晓华 青岛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26 90 6.0 9.0
2 温冠清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 2 11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1)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褪黑激素
烧伤
超敏反应,迟发型
大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