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是核受体超家族的成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目的: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C161→T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内科,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研究中心,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老年病研究所.对象:所选对象均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2002-06/2005-12住院患者及至门诊体检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共203例,汉族,男129例,女74例,平均年龄(65±11)岁,有15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无病变和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43例,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113例,对照组:共89例,男56例,女33例,汉族,平均年龄(59±9)岁,为本院例行体检的健康人群.确认各组人群之间无血缘关系.方法:本实验于2002-06/2005-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完成,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限制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无血缘关系汉族人群(包括89例正常健康人,20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C161→T基因多态性;结合放射免疫技术、冠状动脉造影,以及临床常规生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不同基因型与临床资料、生化指标的关系,并对不同基因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性进行评价.主要观察指标:参与者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不同基因型与临床资料、生化指标的关系及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体质量指数等.结果:20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和89例对照组均参与基因多态性分析,得出了不同的基因分布频率.①正常组T等位基因频率为0.213,C等位基因频率为0.78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T等位基因频率为0.192,C等位基因频率为0.808;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及C、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存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以CC基因型为主,与T等位基因携带者(CT+TT)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T等位基因携带者(0R:0.56,95% CI:0.24~0.6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性低于CC基因型(OR=1.92,95% CI:1.09~2.54).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CC基因型载脂蛋白B明显高于T等位基因携带者(CT+TT)(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C161→T的置换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间有重要的相关性,T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性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