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素p-38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雌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神经节苷脂治疗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8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不插入尼龙线.神经节苷脂治疗组大鼠在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手术前2 h和术后每天脑室注神经节苷脂10g/L,对照组同步脑室注射等量10 μL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治疗后6 h,1,3,7,14,21 d各取3只,40g/L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固定,取脑备用.假手术组不作处理,于相应时间点心脏灌注固定,取脑备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神经节苷脂对p-38表达的影响.结果:5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在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24 h后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组织肿胀、苍白,第7天可见顶叶颗粒状局部脑组织萎缩,第14天有坏死囊腔形成.②p38表达:假手术组在皮质、纹状体和海马区p38表达很弱,左右对称,其校正吸光度值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照组纹状体背外侧梗塞周围区,p38的免疫活性于再灌注6 h和1 d未出现明显变化,第3天可见升高,第7天达到高峰,第14天明显下降,第21天下降至假手术组水平.在缺血侧顶叶皮质亦可见到p38的免疫活性在3 d后明显升高,在21 d已接近假手术组水平.脑缺血再灌注3~7 d,p38免疫活性最高,免疫产物的颗粒较大,其校正吸光度值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脑室注射外源性神经节苷脂组,各脑区p38的表达较对照组略有增强,各个时间点的校正吸光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脑室注射外源性神经节苷脂后,各脑区P38免疫反应活性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不能得出神经节苷脂与P38的直接因果关系,亦不能断然否定两者间的内在联系.
推荐文章
神经节苷脂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Fas表达的影响
再灌注损伤
G(M1)神经节苷脂
海马
Fas配体蛋白质
大鼠, Sprague-Dawley
高压氧对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节苷脂的影响
神经节苷脂
脑缺血
再灌注
高压氧
芍药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
芍药苷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凋亡
Fas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神经节苷脂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突触素p38表达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类 脑缺血/病理学 大鼠
年,卷(期) 2006,(22)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7-89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
字数 425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22.037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45)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神经节苷脂类
脑缺血/病理学
大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