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分期顺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针刀与针灸治疗的差异性.方法:选择2004-11/2005-11四川省广元市中医院疼痛、针灸门诊患者,除自己要求针刀外,一般单数日为针刀治疗组,双数日为针灸对照组.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肩周炎分期参照康复医学教材(3版),疼痛功能评估参考1990美国医学会永久病损指南及谟懒常数法.一般由3位医生同时分期、评估,排除神经根型颈椎病、结核、肿瘤(肺癌骨转移),骨折脱位,经常数量分法75分以下者为纳入病例.其中针刀治疗组疼痛期16例,平均功能积分31.6,粘连期20例,平均功能积分30.1;针灸对照组疼痛期15例,平均功能积分28.6,粘连期28例,平均功能积分30.4.两组积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意义(其积分X2=0.089,P>0.7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分期多参照时区为主,结合症状,因个别因素不一致,如有的已推拿、针灸、封闭等干预治疗过、有的有不同程的外伤史.顺势主要顺应疾病的本身过程,具体体现在治疗疼痛期不配合手法,恢复期不预治疗.针灸对照组采取针灸基本治疗,针刀治疗组采取针刀五点三维法治疗.针刀治疗7~10 d1次,一般一两次;针灸1次/d,6次/周,连续3周;两组均在20~30 d内进行功能评估,均按35分以下为无效,36~55分为有效,56~75分为显效,76~95分为痊愈.结果:79例患者,有6例未在规定时期复诊,纳入分析72例.针刀治疗组痊愈26例,显效10例,治愈率72%;针灸对照组痊愈15例,显效21例,治愈率4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分期顺势治疗肩周炎疗效均较好,针刀明显优于针灸治疗.
推荐文章
温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观察
肩关节周围炎
温针灸
中药内服
疗效观察
温针灸疗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观察
肩关节周围炎
温针灸
体外冲击波
临床疗效
安全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分期顺势针刀、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比较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肩关节 肩凝症/针灸疗法 顺势疗法
年,卷(期) 2006,(43) 所属期刊栏目 针灸康复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13
页数 3页 分类号 R681.7
字数 485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43.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雄 3 8 1.0 2.0
2 王钊德 1 8 1.0 1.0
3 欧昌坤 1 8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53)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28)
二级引证文献  (12)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肩关节
肩凝症/针灸疗法
顺势疗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