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分析哮喘激发因素问卷调查对儿童支气管哮喘阶梯吸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调查于2003-06/2005-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哮喘中心完成,选择支气管哮喘患儿237例,监护人均知情同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10例,问卷调查组127例.对照组在采用阶梯吸入治疗方案之前先行过敏原检测;问卷调查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激发因素调查并给予相应预防指导.过敏原检测采用皮肤点刺试验,依据华东地区常见过敏原特点,选取吸入性过敏原17种,食物过敏原9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常见的哮喘激发因素30个问题.6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①症状评价采用日间、夜间临床哮喘症状评分法(0~3分,0分无症状;3分影响活动,夜间经常憋醒).②调查患儿治疗依从率、缓解期激素吸入量和哮喘发作次数.③肺功能检查采用MasterScope肺功能仪,检测指标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和最大呼气峰流速.结果:患儿237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症状评分、缓解期激素吸入量和哮喘发作次数比较:问卷调查组患儿系统治疗的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6.8%,53.8%(P<0.01)];问卷调查组患儿的哮喘症状评分(0.8±0.10,1.2±0.15)、急性发作次数(2.7±1.43,4.0±1.67)、激素用量(340±160,400±2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②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肺功能比较:治疗后问卷调查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最大呼气流速和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0.01).结论:通过过敏原检测及激发因素问卷调查并给予预防指导,可以减少患儿药物用量,改善肺功能,减少复发,提高其治疗效果,在儿童支气管哮喘长期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文章
影响儿童哮喘吸入疗法依从性的家长因素分析
儿童哮喘
家长
认知水平
激素吸入疗法
依从性
儿童哮喘发作危险因素的分析
哮喘
危险因素
儿童
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儿童哮喘88例临床疗效
哮喘,儿童
治疗
布地奈德
吸入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激发因素问卷调查在儿童哮喘阶梯吸入治疗中的作用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哮喘 变应原/分析 问卷
年,卷(期) 2006,(8)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1-43
页数 3页 分类号 R256.12
字数 487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08.01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孙秀芳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22 137 6.0 11.0
2 林荣军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93 472 13.0 17.0
3 车淑玉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23 115 7.0 10.0
4 曲政海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74 382 12.0 17.0
5 谢宁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5 25 2.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193)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哮喘
变应原/分析
问卷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