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脑梗死不仅可直接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症状,还可以间接影响患者心理状态,从而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及其相关因素.设计:横断面观察.单位:梅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取梅州人民医院2000~2002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1例,经CT明确诊断,神志清楚、病情相对稳定,能独立完成问卷填写.方法: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91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独立问卷调查,测试前由统一医务人员进行讲解指导.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均包含7个问题,两表累积评分均为0~21分,>9分者为焦虑或抑郁.②从躯体因素、社会因素两方面来评定脑梗死患者产生抑郁及焦虑的情况.躯体因素包括头晕、头痛、失眠、肢体活动障碍(指肌力在4级以下,无法自主行走者)、不良反应(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和消化道出血、发热等);社会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婚姻、教育、家人关心程度、经济状况(状况好指能支付所有住院费用,状况差指不能支付)以及住院时间延长(>1个月).调查结果采用Binary分析,相对危险度估计值表达为Exp(B),B为偏回归系数.主要观察指标:抑郁、焦虑与脑梗死患者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实验选取脑梗死患者91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抑郁与脑梗死患者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的相关性:91例患者中,抑郁患者38例(41.8%),抑郁与脑梗死患者的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均密切相关.躯体因素方面,存在头痛、头晕、肢体活动障碍及不良反应者的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这些症状者(P<0.01);社会因素方面,住院期间家人不够关心、住院时间延长的抑郁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抑郁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否、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及睡眠状况无关(P>0.05).②焦虑与脑梗死患者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焦虑患者28例(30.8%),焦虑与住院期间患者的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均密切相关.在躯体因素方面,存在不良反应、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慢者的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无不良反应、肢体功能恢复良好者(P<0.05);社会因素方面,女性、受教育程度高、家人关心不够、经济状况差者的焦虑发生率较高(P<0.05).焦虑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婚否、住院时间、头痛、头晕以及失眠症状无关(P>0.05).结论:焦虑与抑郁是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常见的心理障碍,与躯体因素及社会因素均密切相关,提示对脑梗死住院患者应加强心理治疗及护理.
推荐文章
脑梗死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脑梗死
复发
危险因素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相关凝血指标分析
进展性脑梗死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焦虑 抑郁症 脑梗塞 住院病人 精神病状态评定量表
年,卷(期) 2006,(46) 所属期刊栏目 神经心理康复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6-188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
字数 129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46.01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水彬 梅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1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焦虑
抑郁症
脑梗塞
住院病人
精神病状态评定量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