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低氧培养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Na+/H+交换抑制剂HMA对此增殖效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6在第四军医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完成.健康SD大鼠2只,分离培养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选择3~6代生长良好的细胞在常氧(O2的体积分数为0.21)或低氧(O2的体积分数为0.02)条件下培养,并分别给予0.3,1,3和10 μmol/L等不同浓度的HMA(n=8),采用噻唑蓝比色实验和测定细胞总蛋白含量的方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同时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并测定培养液上清乳酸脱氢酶活力以反映药物的非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结果:实验所用细胞样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体积分数为0.02氧浓度较体积分数为0.05氧浓度下培养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生长曲线抬高,低氧刺激24 h增殖达到高峰.②体积分数为0.05血清培养使此增殖效应更为显著[噻唑蓝光吸收值无血清常氧组(0.238±0.011),无血清低氧组(0.280±0.009),体积分数为0.05血清常氧组(0.313±0.013),体积分数为0.05血清低氧组(0.389±0.011)].③HMA可以抑制增殖,显著降低噻唑蓝吸光度值[对照组(0.391±0.011),0.3 μmol/L组(0.377±0.010),1 μmol/L组(0.328±0.012),3 μmol/L组(0.289±0.006),10μmol/L组(0.246±0.007)].④细胞总蛋白含量也显著降低[对照组、0.3 μmol/L组、1μmol/L组、3 μmol/L组、10μmol/L组分别为(193.30±8.51),(177.63±8.71),(166.84±9.48),(155.72±10.46)和(135.13±10.30)μmol/L].⑤各浓度处理组细胞形态无改变,培养液上清乳酸脱氢酶活力也无明显变化[对照组、0.3 μmol/L组、1 μmol/L组、3 μmol/L组、10 μmol/L组分别为(212.23±8.44),(208.80±6.37),(209.79±7.12),(208.77±7.33),(215.42±7.81)U/L],细胞无明显损伤.结论:0.3~10μmol/L浓度的Na+/H+交换抑制剂HMA可以有效抑制低氧刺激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增殖,此作用不是非特异的细胞毒作用所致.
推荐文章
血红素加氧酶-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骨髓间质干细胞
血红素氧合酶-1
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细胞增殖
RhoA
肺动脉高压
一氧化碳调节低氧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
一氧化碳/药理学
肺动脉
细胞低氧
凋亡
肌,平滑,血管/生理学
L-精氨酸调节大鼠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
精氨酸/药理学
肺动脉
低氧
凋亡
肌,平滑,血管/药物作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Na+/H+交换抑制剂HMA抑制低氧刺激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细胞低氧 大鼠 肌细胞,平滑肌
年,卷(期) 2006,(13) 所属期刊栏目 组织工程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3-86
页数 4页 分类号 R563
字数 614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13.031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4)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细胞低氧
大鼠
肌细胞,平滑肌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