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L-精氨酸是内源性一氧化氮的前体物质,而一氧化氮参与外周脊髓水平和脊髓水平以上痛觉的调制.目的:探讨延髓中缝大核内一氧化氮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过程的作用.设计:以动物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咸宁学院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2-05/2003-03在咸宁学院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完成.选用63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9只大鼠:①L-精氨酸量效关系实验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L-精氨酸1,2,4,8 mmol组.②L-精氨酸与电针镇痛关系实验分为两组:生理盐水+电针组,L-精氨酸+电针组.方法:①L-精氨酸量效关系实验:5组大鼠分别延髓中缝大核微量注射生理盐水及L-精氨酸1,2,4,8 mmol,容积均为1.5 μL.给药后每隔10 min以(50 ±0.5)℃热水刺激甩尾测定痛阈,连续观察90min.②L-精氨酸与电针镇痛关系实验:两组大鼠分别延髓中缝大核微量注射生理盐水1.5μL及L-精氨酸8mmol(1.5 μL),10min后电针刺激大鼠双侧后肢"足三里"穴位,频率为4~16 Hz,强度按1,2,3 V顺序递增电压,每一强度电针10 min,共电针30 min并测痛3次,停针后继续每隔10min测痛1次,直至注药后90min.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痛阈变化.结果:63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L-精氨酸1 mmol组大鼠各个时间点痛阈低于生理盐水组,但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L-精氨酸2,4,8 mmol组大鼠各个时间点痛阈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01),作用持续至给药后80 min;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大鼠痛阈降低的幅度增加.②L-精氨酸+电针组大鼠给药后20~50 min痛阈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电针组(P<0.01).结论:①延髓中缝大核微量注射L-精氨酸具有降低痛阈作用,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②电针能提高痛阈,L-精氨酸可削弱电针镇痛效应.③以上提示延髓中缝大核内一氧化氮参与痛和电针镇痛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含量增加明显降低痛阈.
推荐文章
中缝大核在肌梭传入镇痛中的作用
脊髓背角
肌梭传入
中缝大核
镇痛作用
琥珀胆碱
一氧化氮与卵巢癌
卵巢肿瘤
卵巢癌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与月经周期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子宫内膜
月经
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与Eales病的相关研究
Eales病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发病机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大鼠中缝大核内一氧化氮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疼痛 一氧化氮 针刺镇痛 电针
年,卷(期) 2006,(2)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7-189
页数 3页 分类号 R916.64
字数 202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02.05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涂宗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2 12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疼痛
一氧化氮
针刺镇痛
电针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