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针灸在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性已为临床及实验所证实,但是临床仍缺乏系统、完整、可遵循的治疗原则和规律.目的:观察针刺丘脑底核对帕金森病大鼠损毁侧纹状体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材料:实验于2003-01/06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进行.取健康清洁级成年Wistar大鼠18只,单纯随机分为3组:电针组、模型组、盐水组,每组6只.方法:①模型组:将6-羟基多巴(12 μg溶于5μL含2 g/L抗坏血酸的生理盐水中)缓慢注入尾壳核,建立纹状体毁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不干预.②盐水组:将6-羟基多巴改为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其余处理同模型组.③电针组:同模型组造模,术后6周丘脑底核埋针,1周后进行电针治疗(频率为100 Hz,强度1 mA左右),1次/d,15 min/次,连续治疗2周.主要观察指标:所有大鼠在电针组大鼠电针2周后麻醉状态下断头取脑,比色法检测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结果:18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丙二醛浓度:模型组和电针组均高于盐水组[(5.53±0.71),(4.10±0.27),(5.53±0.71)μmol/L,P<0.01],但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5).②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模型组和电针组均低于盐水组(P<0.01),但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③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模型组和电针组均高于盐水组[(113.36±2.17),(73.85±5.17),(42.34±1.83)μkat/g,P<0.01],但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针刺后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抗氧化防御能力得到恢复,神经损伤减轻.说明针刺脑内核团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推荐文章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分析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
丘脑底核
帕金森病
针刺丘脑底核治疗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帕金森病
针刺治疗
丘脑底核
实验研究
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丘脑底核及初级运动皮质放电模式的变化
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初级运动皮质
局部场电位
大鼠
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
立体定位技术
放射外科手术
下丘脑区,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针刺丘脑底核后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帕金森病/针灸疗法 电针 疾病模型 动物
年,卷(期) 2006,(23)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8-190
页数 3页 分类号 R2
字数 140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23.04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金泽 57 499 13.0 17.0
2 刘婷婷 19 168 8.0 12.0
3 周伯旭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帕金森病/针灸疗法
电针
疾病模型
动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