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担负着繁重的政务工作和教学、科研任务,了解和掌握其体质状况,将对指导其进行科学健身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的:调查邯郸市科研人员和机关干部的身体功能和形态及身体素质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设计:横断面调查.单位:河北省委党校.对象:2003-10用分层整群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河北省邯郸市政府机关部分干部和高校教师、研究院所研究人员,样本量为499名,其中男238名,女261名;20~39岁年龄段为成年甲组,占50.5%,40~59岁为成年乙组,占49.5%.方法:所有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是否住过医院、吸烟情况、锻炼情况、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每次锻炼时间、每周锻炼的次数等)和体质测量.主要观察指标:①身体功能与形态指标,包括身高、体质量、胸围、腰围、臀围、身体各部位皮褶厚度、安静脉搏、血压、肺活量等.②身体素质指标,包括握力、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腿站立、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背力、纵跳、10 m×4往返跑、俯卧撑(男)/仰卧起坐(女)等.依据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对测试结果进行评分,≥17分为及格,17分以下为不及格.③体质现状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结果:499人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随年龄增加,无论男女,体质量增加,围度变大,皮下脂肪增多,体形"横"向发展.功能变化的特点是,20~40岁女子的身体功能相对较稳定,40岁以后身体功能开始下降.成年男子的身体功能呈缓慢而较为平稳的下降,下降的速度低于女子.男子在力量素质、下肢爆发力、位置感觉、视觉和本体感觉的协调能力、动作速度和反应速度等均优于女子,而关节、肌肉和韧带的伸展性和柔韧性则女子优于男子.男子在20~40岁各项身体素质保持较好,40岁后柔韧性素质和动作速度与反应速度等素质开始迅速衰退.②成年甲组及格率男子87.5%,女子87.3%;成年乙组及格率男子80.2%,女子74.8%.③有锻炼习惯的人群其及格率远高于不锻炼组,但有锻炼习惯的人群所占的比例很低,成年甲组男子为40.7%,女子为28.6%,成年乙组男子为37.3%,女子为31.6%.④从不和偶尔吸烟者体质明显好于经常吸烟者;曾住院的人群,其及格率明显偏低.⑤参加体育锻炼在每周三四次者,及格率较高,每次锻炼时间在30~60 min者及格率最高.结论:①无论男女,40岁以后体质有显著下降.②参加体育活动明显提高身体素质.③吸烟对体质有明显副作用,④每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在30~60 min,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三四次比较适宜增强体质.
推荐文章
机关干部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机关干部
健康体检
健康教育
机关干部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机关干部
健康体检
健康教育
982名市级机关干部口腔牙列缺损调查
牙列缺损
机关干部
义齿修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邯郸市科研人员和机关干部499名体质状况的抽样调查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人体测量术 体质 成年人 职业 横断面研究
年,卷(期) 2006,(28)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1-164
页数 4页 分类号 R1
字数 236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28.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学满 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 10 40 3.0 6.0
2 于岚 4 10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人体测量术
体质
成年人
职业
横断面研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