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皮肤缺损的常规修复方法多采用自体皮肤移植,需要健康供皮区且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瘢痕畸形.组织工程皮肤的成功构建并应用于临床,标志着皮肤缺损治疗的重大突破.目的:通过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皮肤缺损,分析手术方法与愈合率的关系,为组织工程皮肤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组织病理学教研室,组织工程实验中心.材料:实验于2003-10/2004-03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组织工程实验中心完成.选用2.5~3月龄健康清洁级约克猪6只,随机分为3组:组织工程全层组、组织工程真皮+自体表皮组、自体移植组,2只/组.每只猪制作8个直径50mm的圆形皮肤缺损创面,16个创面/组,共48个创面.方法: ①制备组织工程全层皮肤和组织工程真皮. ②组织工程全层组:沿画线自脂肪层切除全厚皮肤,彻底止血,以湿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创面备用,此时取出组织工程全层皮肤并于组织工程皮肤上均匀打引流孔以利引流,用生理盐水冲去组织工程皮肤表面的培养液,使表皮层向上平铺于创面上,注意与创面间不能产生气泡.其上分别覆盖单层油纱布,生理盐水纱布、无菌干纱布、弹性海绵垫,每层厚度约为3~5 mm,常规打包包扎,最后再以弹性绷带加压包扎. ③组织工程真皮+自体表皮组:以同样方法切除全厚皮肤,将取下的皮肤用取皮鼓反取厚约0.1~0.2 mm的刃厚表皮泡于生理盐水中备用.以同样方法取出处理组织工程真皮后覆盖于创面上,即刻覆盖自体刃厚表皮.其余处理同组织工程全层组. ④自体移植组:切除全厚皮肤并去除脂肪组织后,回植于自体创面,覆盖各层敷料,加压包扎. ⑤每次换药打开创面时,移植皮肤无感染、坏死、脱落且直径不小于3 mm即为成活,否则即为失败.于术后4周统计各组创面成活率.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周各组移植皮肤成活情况.结果:术后4周时,组织工程全层组移植皮肤成活率75%,组织工程真皮+自体表皮组移植皮肤成活率87%,自体移植组移植皮肤成活率94%,3组比较基本相似(x2=2.34,P>0.05).结论:组织工程皮肤移植修复皮肤缺损的效果与自体表皮移植接近,证明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皮肤缺损是可行的.
推荐文章
含有生肌液的组织工程皮肤修复免皮肤缺损
角质形成细胞
成纤维细胞
中药
组织工程
皮肤缺损
颞浅动脉皮瓣修复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皮肤软组织缺损
岛状皮瓣
修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皮肤缺损成功率与手术方法的相关性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 移植 皮肤/损伤
年,卷(期) 2006,(1) 所属期刊栏目 组织工程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5-187
页数 3页 分类号 R622.1
字数 147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01.044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生物医学工程
移植
皮肤/损伤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