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临床上常可发现,脊髓损伤患者在排除了脊髓压迫与不稳定等因素外,许多影像学改变极为相似的患者其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差别却很大.研究表明为硬脊膜内的粘连、纤维索条的牵拉、脊髓本身的创伤后瘢痕化、软化、囊肿所致. 目的:观察脊髓减压松解、神经组织植入治疗对陈旧性脊髓不完全性断裂伤的临床效果. ,设计: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对象:选择1994-06/2002-08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外伤性陈旧性不完全瘫痪患者16例.损伤平面T7~9 5例,T10~12 7例,L1,2 4例.16例患者均曾于伤时行脊柱减压内固定,4例后路手术患者于本次手术前已取出内固定.6例患者曾针对外伤性不完全瘫痪进行过高压氧等治疗.有尿便功能障碍11例;神经根性疼痛4例.按Frankel分级:B级12例,C级4例.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开患者硬脊膜,将蛛网膜、软脊膜、齿状韧带、神经根起始段与脊髓的粘连及周围的纤维条索彻底解除.将被瘢痕缩紧段的脊髓行3~6个切口纵行切开、深0.1~0.2 mm、长度超过损伤节段;若发现脊髓内囊肿,则切开后吸出其中液体.然后,将自身腓肠神经用显微外科方法去除外膜、束膜,并剪开、使神经组织的质地、外观类似马尾组织,将其排列呈多条状、纵行植入已切开的脊髓处或原囊肿腔内,用9-0的无损伤线与软脊膜适当固定.最后用外科防粘连膜和骶棘肌瓣覆盖.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术后感觉和运动及尿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6例患者平均随访2.5年,均进入结果分析.所有患者感觉和运动均增加1级以上,11例术前有尿便功能障碍者症状明显改善,其中6例按Frankel肌力分级,双下肢主要肌群肌力术后较术前增加2级以上,达4级,恢复行走能力,10例增加1级.结论:解除硬脊膜内粘连,瘢痕段脊髓切开,自体周围神经组织植入桥接,可以明显改善外伤性陈旧性不完全瘫痪患者的尿便功能并恢复其部分感觉运动功能.
推荐文章
完全性川崎病与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比较
川崎病
不完全性川崎病
临床表现
预后
不完全性肠梗阻67例诊治分析
不完全肠梗阻
手术时机
手术疗效
产后不完全性尿潴留病人的护理
不完全性尿潴留
产后
护理
硬膜内松解术治疗胸腰段脊髓陈旧性不完全损伤疗效观察
陈旧性脊髓损伤
硬膜内松解术
胸椎
腰椎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自体周围神经植入治疗脊髓陈旧性不完全性断裂伤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移植 显微外科手术 功能恢复
年,卷(期) 2006,(5) 所属期刊栏目 组织工程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1-163
页数 4页 分类号 R651.2
字数 235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05.04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秋林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 12 63 5.0 7.0
2 许硕贵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 22 88 5.0 7.0
3 逄育 解放军第二六四医院骨科 3 20 2.0 3.0
4 张少成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 6 21 2.0 4.0
5 马玉海 武装警察浙江省总队医院骨科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脊髓损伤
移植
显微外科手术
功能恢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