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传统的兔桡骨骨缺损模型和胫骨骨缺损模型在骨的愈合过程中,不能排除与其紧密相临的尺骨或腓骨骨膜向骨缺损区成骨.为避免这种缺点,拟设计兔股骨1.5gm骨缺损模型,从而提供一种较为科学的骨缺损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12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动物所完成.选取健康月龄6个月的新西兰大白兔6只,均制备左侧股骨中段长1.5 cm的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从兔左后肢股骨前外侧纵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沿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锐性分开进入,不切开骨膜,于股骨前外侧放置已塑形好的4孔普通钢板,钢板预弯弧度5°~8°,以使钢板和股骨向前外凸的弧度相吻合.电钻钻孔后依次旋人4枚螺钉固定,可在两边两个螺钉之间各加用一根细钢丝环扎以增加牢固性.于钢板第2、3孔之间,以线锯锯断股骨一侧,用直尺测量股骨1.5 cm长,并标记好另一端截骨线,线锯截断,并切除该段对应的骨膜,造成标准的1.5 cm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缝合后敷料包扎,术后肌注青霉素钠40万u预防感染.术后严密观察6只兔的精神状况、饮食、活动、伤口愈合情况.分别于术后6,12,18周各处死2只,大体观察骨缺损处的表面变化、内痂形成、两截骨端变化、骨缺损修复情况;摄左侧股骨正位X光片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实验选取新西兰大白兔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动物一般情况:术后第1天所有兔的精神状况稍差,进食略减少,活动减少,术肢跛行明显,全身无皮疹及畏寒发热.2 d后逐渐恢复正常活动,饮食增加,精神好转.②术后骨缺损区大体观察结果:术后6周骨缺损区有质较软的肉芽组织,无明显骨痂形成.术后12周有少量比较薄的骨痂,骨缺损区为软组织包裹.术后18周骨痂形成较前稍有增多,但骨缺损区仍无骨性连接,骨缺损未愈合.③术后骨缺损区X射线片观察结果:术后6周骨缺损区呈散在点状阻射影,骨缺损区清淅可见;术后12周骨缺损区周围近截骨端有小片状阻射影,骨缺损区呈透亮影;术后18周骨缺损区仍呈透亮影,两骨端硬化、髓腔封闭,骨缺损仍不能愈合.结论:采用股骨制备骨缺损模型,可避免膜性成骨的骨形成作用,神经、血管的解剖部位相对恒定,变异小,制作模型操作简单,且模型的统一性和可重复性好,能更好地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