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应用Mcgill疼痛量表评定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疼痛缓解程度,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05-04/2006-02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部或门诊肩关节周围炎患者83例,按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即苍龟探穴组42例与常规电针组41例.苍龟探穴组:取肩前、肩后、肩髃、阿是穴,选用1.5寸毫针,得气后退至皮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多向斜刺,渐渐加深,不留针.常规电针组取穴同苍龟探穴组,但不进行苍龟探穴手法操作,直接调针至"得气"后接G6805 Ⅱ型电针机,选连续波,频率1.5~3 Hz,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持续电针30 min.两组均隔天进行针刺1次,5次为1疗程.以疼痛分级指数进行量化计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在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苍龟探穴组、常规电针组各有2,3例患者脱落,最终苍龟探穴组40例,常规电针组38例,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后苍龟探穴针法组痊愈显效率为87.5%,常规电针组痊愈显效率6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10,P=0.01).②疗程结束后苍龟探穴组疼痛分级指数评分优于常规电针组(P=0.00).结论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优于常规电针法,治疗手段较满意.
推荐文章
肩三针苍龟探穴针法联合中频治疗加中药封包对肩周炎患者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度的影响
肩周炎
肩三针苍龟探穴针法
中频治疗
中药封包
视觉模拟评分
肩关节活动度
苍龟探穴针刺法联合走罐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肩周炎
肩痹
针刺
苍龟探穴
走罐疗法
苍龟探穴针法对肩关节炎患者肩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苍龟探穴针法
肩关节炎
肩功能
生活质量
苍龟探穴电针法治疗肩周炎随机对照研究
苍龟探穴法
电针
肩周炎
针刺补泻
随机对照试验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40例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针灸疗法 肩周炎 治法 选穴,局部 穴,阿是
年,卷(期) 2006,(27) 所属期刊栏目 经验交流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1
页数 1页 分类号 R2
字数 237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27.06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段权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 14 97 4.0 9.0
2 朱晓平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 66 569 15.0 23.0
3 黄宏强 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 15 50 3.0 7.0
4 赖少兰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 1 3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1)
同被引文献  (52)
二级引证文献  (72)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0(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6)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3(12)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4(1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5(13)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6(21)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7(1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20(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针灸疗法
肩周炎
治法
选穴,局部
穴,阿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