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总结并分析各类震颤的特点及其机制和影响因素,为临床上各类震颤的鉴别及防治提供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8-01/2005-05关于震颤的文章.检索词"tremor"并限定文章的语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5-05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震颤".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关于震颤的分类、病因、影响因素.②对具体事件的回顾调查研究.排除标准: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48篇,排除31篇重复性研究.17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9篇关于震颤的调查研究,8篇关于震颤的具体案例.资料综合:震颤的分型主要有依据震颤表现形式及根据基础疾病的病因学分类.其中机械性震颤、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射、中枢性振荡器是震颤的发生机制.依据震颤表现形式分为静止性震颤、运动性震颤、特定性震颤、姿势性震颤、无定型震颤.依据震颤的不同病因又分为增强的生理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综合征(经典的特发性震颤、直立性震颤、任务和姿位特异性震颤、不能分类的震颤)、肌张力障碍性震颤、帕金森病震颤、小脑性震颤、红核震颤、周围神经病性震颤、药物及有毒物质诱发的震颤和心因性震颤,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结论:震颤虽表现形式类似,但发生原因各不相同,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推荐文章
不同类型玉米种子萌动吸水影响因素及其特点
玉米种子
吸水
化学成分
胚乳质地
145例原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原发性震颤
临床特征
遗传因素
不同类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临床分析
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意义分析
子宫内膜异位症
卵巢型
临床特点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类型震颤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震颤 康复 综述文献
年,卷(期) 2006,(46) 所属期刊栏目 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26-228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
字数 155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46.06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顾平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107 691 10.0 23.0
2 王铭维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109 711 13.0 19.0
3 孙丽君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2 9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5)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震颤
康复
综述文献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