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在不同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血清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增高,其变化可成为重要的免疫学功能检测指标,但其在急性脑梗死时的变化规律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脑梗死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并与脑出血患者和正常人比较.设计:病例-对照分析.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脑二科.对象:选择2002-05/2004-04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脑二科住院患者132例.其中脑梗死89例,根据梗死灶分为为大梗死组(n=25,>10 cm3),中梗死组(n=31,4~10 cm3),小梗死组(n=33,<4 cm3);脑出血组43例.以3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方法:脑梗死患者分别在发病后分别在发病后24 h、3,7和14 d取血,脑出血患者分别在发病后24 h和14 d取血.3组均取静脉血4mL.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脑梗死不同病程中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动态变化,并与其他两组比较.②不同大小梗死灶的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比较.③脑梗死并发感染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变化.结果:162例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 h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1 184.5±68.3),(693.9±41.7),(576.1±39.8)μg/L,P<0.01].梗死发生后24 h至第7天呈上升趋势,7~14 d呈下降趋势,但第14天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仍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②大梗死灶组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中梗死灶组和小梗死灶组[(1 217.4±59.3),(1 132.6±51.9),(983.7±54.2)μg/L,P<0.01].③脑梗死后并发感染者在发病后3,7,14 d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无感染(P<0.01).结论: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变化过程,可作为脑梗死时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阻断其生成和表达为改善脑梗死的预后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