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微重力培养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培养技术,可用于组织工程、细胞培养等多个领域.介绍微重力反应器模拟微重力环境用于细胞培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5-01/2002-06的文章,检索词为"microgravity,simulated microgravity,bioreactor,tissue engineering,cellculture,Rotating cell culture system",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模拟微重力下细胞培养的研究.②微重力组织工程学的研究.③随机对照实验研究.④微重力环境的创建.排除标准:①较陈旧的文献.②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88篇与脊髓损伤修复相关的文献,其中19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269篇文章系同一类重复性研究.资料综合:①模拟微重力培养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实用性:避免湍流形成的过大剪切力;培养液通过旋转逐渐混合;零顶空间;贴壁依赖性细胞可在载体上生长;提供充分氧合作用.②微重力环境下细胞的生长:细胞易于聚集,产生更高的细胞密度.③微重力反应器可以建立动物细胞的三维培养体系,达到满足器官替代物,或体外研究的要求.④通过微重力反应器所构建的三维组织结构中可产生血管样管状结构,用于产生组织工程学的血管管道.⑤需要解决的问题:微重力反应器所构建的三维结构一旦离开微重力环境,其功能能否长期保持,或移植整合到宿主组织后仍保持不变,尚需进一步研究.结论:模拟微重力培养是一种全新的组织培养技术,其核心技术是建立动物细胞的三维培养体系,可以为多种细胞和组织块的生长和代谢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可以进行高密度的组织培养,并保持所培养细胞的组织分化特异性.
推荐文章
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动物细胞
动物细胞培养
生物反应器
利用生物反应器培养植物细胞的研究进展(Ⅱ)
植物细胞培养
生物反应器
固定化培养
模拟微重力效应反应器培养螺旋藻的研究
螺旋藻
失重模拟
光合自养分批培养
回转器
超重力技术在内循环生物反应器中的应用
超重力技术
生物反应器
旋转填充床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微重力反应器在细胞培养中的应用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失重模拟 生物反应器 细胞培养
年,卷(期) 2006,(21) 所属期刊栏目 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6-188
页数 3页 分类号 R3
字数 93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21.05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非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 338 2260 21.0 31.0
2 季晓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普外科 18 253 8.0 15.0
3 李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 20 126 7.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7)
199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7)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6)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组织工程
失重模拟
生物反应器
细胞培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