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综合探讨近几年针药结合治疗疑难杂症的干预效果和前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CBM,CBMdisc系统及万方数据库2000-01/2005-02有关针药结合治疗疑难杂症的文献,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针药结合,帕金森病,糖尿病,血管性痴呆",观察对象为帕金森病、糖尿病及血管性痴呆患者.资料选择:选取实验包括针药结合治疗并和对照组相比较的文献,进行初审,删除明显非随机临床实验的文章,然后查找余下的文献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临床实验.质量评价主要考察资料的真实性,调查设计是否严密,实施过程是否严格,统计学处理是否合理.资料提炼:共检索到32篇有关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糖尿病及其神经病变、血管性痴呆的随机和非随机实验,1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16篇重复研究文献.资料综合:16个实验共包括582例患者,分别对针药结合组和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①针药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的干预效果:有学者应用眼针结合内服定风胶囊治疗,经3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88.90%.②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神经病变的干预效果:有人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性面瘫患者,有效率为93.55%,明显优于特定电磁波照射配合西药对照组60.00%.③针药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干预效果:有人应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并与单用药物作对照,结果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88.90%.结论:针药结合治疗疑难杂病疗效肯定,尤其是对帕金森病、糖尿病及其神经病变、血管性痴呆具有特有优势,其干预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推荐文章
四逆汤治疗疑难杂症临床探讨
四逆汤
脉微细
但欲寐
三阴伏寒
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优势
中医治疗
肿瘤
慢性病
王静安治疗疑难杂症经验
名医经验
王静安
疑难杂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针药结合治疗疑难杂症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针药并用 中医疗法 综述文献
年,卷(期) 2006,(3) 所属期刊栏目 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3-145
页数 3页 分类号 R245
字数 565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03.06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秋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脑血管专科 70 403 13.0 18.0
2 赵虹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脑血管专科 40 365 12.0 18.0
3 周爽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脑血管专科 24 172 8.0 1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1)
共引文献  (105)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8)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针药并用
中医疗法
综述文献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