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报道应用异体骨和皮瓣移植及支架外固定治疗小腿骨和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异体骨移植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选择1996-02/2003-02收治的小腿感染性大段骨缺损并皮肤缺彼鸬幕颊?9例,均为外伤造成小腿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及包括皮肤在内的多种组织损伤.其中胫骨缺损长度为7~23 cm,皮肤缺损面积为7 cm×6 cm~28 cm×18 cm.将患者分为一期修复组19例,先行扩创,再二期行异体骨及皮瓣移植;二期修复组20例,清创后一期行异体骨与皮瓣移植.两组均采用深低温冷冻异体胫骨及带骨膜皮瓣移植、可调式支架外固定,修复小腿感染性骨缺损并皮肤缺损.下肢功能评定参照Enneking系统.结果:39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7个月,全部进行结果分析.①患者肢体功能评价结果:一期修复组平均27.40分,肢体功能恢复91%.二期修复组平均28分,肢体功能恢复93%.两组患者术后6周可带外固定支架行走,术后6~8个月可拆支架行走.②移植皮瓣类型成活情况:两组患者共35例皮瓣成活,4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二次皮瓣修复,创面愈合.③异体骨与宿主骨干的愈合情况:术后X射线复查,移植的异体骨对位对线好,术后1月骨痂生长,6月后植入的异体骨骨性愈合.④主要并发症:一、二期修复组各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排斥反应,二期修复组1例外固定松动.结论:应用异体骨及带骨膜的复合皮瓣移植修复,取材方便,可加速骨的愈合,缩短疗程,恢复行走功能,是修复小腿感染性大段骨缺损并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推荐文章
大段同种异体骨在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骨科外科手术
创伤和损伤
骨移植
移植,同种
交锁髓内钉固定加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外伤性股骨大段骨缺损
同种异体骨
骨缺损
交锁髓内钉固定
植骨
骨膜瓣复合异体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
大段骨缺损
带血管薄层皮质骨-骨膜瓣
同种异体移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异体骨及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大段骨与皮肤缺损后的功能恢复效果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受体,肿瘤坏死因子 T淋巴细胞 牙周膜 成纤维细胞 内毒素
年,卷(期) 2006,(17) 所属期刊栏目 组织工程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1-103
页数 3页 分类号 R318
字数 499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17.04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杜学亮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手足整形外科 16 58 4.0 6.0
2 李庆生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手足整形外科 13 57 4.0 7.0
3 杜永军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手足整形外科 24 127 6.0 10.0
4 左中男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手足整形外科 17 66 5.0 7.0
5 徐路生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手足整形外科 12 38 3.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16)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12)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6(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受体,肿瘤坏死因子
T淋巴细胞
牙周膜
成纤维细胞
内毒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