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紧张性头痛指双侧枕颈部或全头部的紧缩性或压迫性头痛,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规治疗是药物对症疗法,但疗效不一,特别是慢性患者,长期服药引起副作用.目的:探讨口腔负压对紧张性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微循环障碍改善机制.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河北北方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对象:于2001-12/2002-06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紧张性头痛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18~28岁,平均23.4岁;病程1~6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方法:应用口腔负压仪,将负压施加器放入口腔的最适位置,调节负压维持在(0.05±0.01)MPa.治疗时间10 min/次(首次应用治疗5 min),1次/d,时间固定,5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同样口含负压施加器10 min/次,但不给负压.①疗效判断标准: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进行疼痛量化评估,显效:视觉模拟评分下降>70%,有效:下降30%~70%,无效:下降<30%.②甲襞微循环观察与评价:应用XTL-Ⅱ型微循环显微电视系统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放大260倍,常规检查左手无名指甲襞第一排管袢,记录微血管形态、微血流状态和袢周状态,按田牛等加权积分法对微循环障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治疗3个疗程后的治疗效果,甲襞微循环观察结果.结果:纳入患者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效果:目测类比评分下降>70%治疗组7例(70%),对照组0例;目测类比评分下降30%~70%治疗组2例(20%),对照组1例(10%);目测类比评分下降<30%治疗组1例(10%),对照组9例(90%).②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观察表明,负压使微循环障碍明显改善,由治疗前的中度异常恢复到大致正常,总积分值由4.18±0.68降低至1.97±0.41(P<0.01).结论:口腔负压对紧张性头痛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及调整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推荐文章
口腔负压对紧张性头痛症的治疗作用
紧张性头痛
负压
微循环
治疗
紧张性头痛患者的负性情绪调查
紧张性头痛
焦虑
抑郁
紧张性头痛患者的述情障碍
紧张性头痛
述情障碍
麝香通心滴丸改善心肌梗死小鼠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机制
心肌梗死
微循环障碍
麝香通心滴丸
脂多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口腔负压改善紧张性头痛患者微循环障碍20例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紧张性头痛 微循环 负压 治疗结果
年,卷(期) 2006,(16)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1-163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1
字数 174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16.01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赵自刚 河北北方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182 989 16.0 21.0
2 刘艳凯 河北北方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44 464 13.0 20.0
3 李荣 河北北方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22 117 7.0 10.0
4 张学锋 河北北方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7 61 4.0 7.0
5 张健 10 20 3.0 4.0
6 穆晓红 河北北方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1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紧张性头痛
微循环
负压
治疗结果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