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应用心理生理的监测方法,在海拔3 700m现场使用HZY-1型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对负荷运动后的健康青年士兵进行脑-体能力评价,验证HZY-1型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在高原低氧、低气压环境中对人体生理效能的干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5-06选择进驻西喀喇昆仑山海拔3 700m 20 d的某部健康青年士兵12名,均自愿参加本实验.①12名青年士兵使用HZY-1型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进行自行车功量仪负荷运动,负荷功率250 W,心率175~180次/min.②运动10 min后,采用电脑多项生理能力测试仪进行两手交叉敲击动作频率检测,规定时间为10 s,当提示声响后,受试者立即用左右手分别交叉按动左手键和右手键,先左后右,以最快的速度敲击按键,规定时间到达后,有提示音提示,电脑自动打印出总时间、总次数、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③视觉注意分配能力检测,规定时间为30 s,当提示声响后,受试者注视主机面板中部的12个同样颜色的灯键,看到其中1个灯亮时,立即用右手食指按灭,紧接着另一灯点亮,再迅速按灭,以此规则快速进行,测验时间到达时,有提示声响,电脑自动打印出总时间、总次数、正确次数和错误次数.④10 d后,不使用增氧呼吸器进行自行车功量仪负荷运动,运动10 min后,重复上述两项心理能力测验.测试均在每天10:00-13:30进行.对前后两次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用健康青年士兵12名,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与不带增氧呼吸器负荷运动后比较,带增氧呼吸器负荷运动后的两手交叉敲击动作频率总次数、正确次数均显著增加[(79.0±19.9),(97.1±16.0)次;(77.9±20.3),(94.0±15.0)次;P均<0.051,且错误次数显著减少[(2.8±2.1),(0.8±1.7)次,P<0.05];带增氧呼吸器负荷运动后视觉注意分配的总次数、正确次数均显著增加[(61.1±9.0),(68.4±6.5)次;(54.7±7.4),(60.6±4.5)次;P均<0.05],且错误次数显著减少[(7.4±8.0),(1.7±2.8)次,P<0.05].结论:高原低氧低气压导致人体运动能力下降,负荷运动后使机体缺氧加重,生理功能降低.使用HZY-1型高原增氧呼吸器进行同等负荷运动后,能显著提高和改善海拔3 700m移居者的脑-体运动能力.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HZY-1型高原增氧呼吸器对移居者脑-体能力的干预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高原病 脑缺氧 气压 通气机,机械
年,卷(期) 2006,(17) 所属期刊栏目 康复工程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0-142
页数 3页 分类号 R496
字数 569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17.058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10)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高原病
脑缺氧
气压
通气机,机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