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1蛋白表达及其丝氨酸残基磷酸化,探讨其在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1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和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4只,假手术组16只,脑缺血组32只,脑缺血组又分为再灌注15 min,1,4,12,24,48 h,5,7 d 8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4只.采用线栓法制作短暂性局限脑缺血模型.造模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0分:正常,未见任何神经功能缺损表现.1分:垂直提起时前爪不能伸直.2分:行走时身体向左倾,向左侧旋转.3分:行走时身体向左侧跌倒.4分:不能自发行走或有意识障碍.根据首次评分,没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分、有呼吸困难、提前死亡及处死时发现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物均弃去.此外对于手术中出血过多的动物也弃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依靠特异性抗体检测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1蛋白表达及其丝氨酸残基磷酸化.结果:纳入动物5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1于再灌注1 h检测到阳性表达,12 h达到峰值,24 h下降[分别为(16.90±2.95),(28.40±4.62),(18.68±2.72)个].②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1磷酸化于再灌注15 min出现,4 h达到峰值,持续至少5 d[分别为(7.87±1.82),(28.43±5.94),(10.25±2.48)个].结论:脑缺血再灌注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1表达上调并在丝氨酸残基磷酸化,可能参与再灌注神经元凋亡.
推荐文章
缺血性脑损伤诱导大鼠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1的变化
局灶脑缺血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1
大脑中动脉缺血
皮层
纹状体
ST-1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大脑中动脉
缺血再灌注
氧自由基
尼莫地平
大鼠
纳洛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纳洛酮
脑梗死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1的表达与磷酸化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脑缺血 信号传导 转录,遗传 细胞凋亡
年,卷(期) 2006,(18)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6-78,插18-1
页数 4页 分类号 R742
字数 541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18.02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期东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319 2510 23.0 33.0
2 谷文萍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27 165 8.0 12.0
3 李海燕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18 57 4.0 7.0
4 曹贵方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12 97 6.0 9.0
5 袁存国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4 17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3)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脑缺血
信号传导
转录,遗传
细胞凋亡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