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脑性瘫痪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并与未进行康复的患儿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3-10/2005-10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60例,均进行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术后根据监护人意愿分为两组(n=30):①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②康复组执行预先拟定的综合康复治疗,采用Bobath技术,以一对一方式,进行康复训练,每天一两次,20~30min/次;同时进行体针和头针治疗,隔日针1次,30 d为1个疗程,间隔半个月,再进行第2个疗程.术后1年进行肌力、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及病理反射的测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应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满分100分,<60分为不能自理)进行评定.结果:6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改良的Barthel指数:康复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8.50±0.97,70.70±0.56,t=12.07,P<0.01).②肌力:评定了5块肌肉,康复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③肌张力:康复组降低比较明显,基本上降至正常,除髋内收肌外,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④关节活动度:康复组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3个角度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1).⑤病理反射:除跟腱反射外,其他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患儿在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中受益,是患儿术后进一步改善功能的有效手段.
推荐文章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轻型痉挛性脑性瘫痪44例临床分析
痉挛性脑性瘫痪
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功能恢复
应用显微技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痉挛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结合下肢矫形术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
脊神经根切断术
功能恢复
下肢矫形术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综合康复干预对痉挛性脑性瘫痪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患儿功能恢复的价值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脑性瘫痪/外科学 脊神经根切断术/康复 功能恢复 肌张力 日常生活活动
年,卷(期) 2006,(4)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7-59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2.3
字数 455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04.02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兴志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 23 85 6.0 8.0
2 张新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 53 395 10.0 18.0
3 马力 15 36 4.0 5.0
4 王丹辉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 3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29)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脑性瘫痪/外科学
脊神经根切断术/康复
功能恢复
肌张力
日常生活活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