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中医针刺及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2-02/2003-12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1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针药并用组76例,药物治疗组75例.药物治疗组患者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连续治疗8周.针药并用组患者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针刺及刺络拔罐疗法,针刺脾俞、肾俞、华佗夹脊穴、丰隆,留针30 min;取肺俞、风门穴,以三棱剑点刺皮肤,然后加火罐,令出血3~5 mL为度.1次/d,12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记录患者喘息发作的频率及相关的症状、体征;并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测,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和峰值呼气流速.疗效评价标准:①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②显效: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③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总有效率=临床控制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全部观察过程,无脱落.①治疗8周后针药并用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x25.113,P<0.05).②针药并用组和药物治疗组患者治疗8周后峰值呼气流速均显著高于治疗前(t=5.384,2.852,P<0.01),且针药并用组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t=3.012,P<0.01).结论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刺及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哮喘症状,提高峰值呼气流速,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推荐文章
刺络拔罐治疗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研究
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梅花针叩刺
穴位拔罐
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56例
带状疱疹
急性期
夹脊穴
针刺
围刺
刺络拔罐
3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缓解期的社区护理干预
支气管哮喘
缓解期
社区护理干预
三九贴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效果观察
三九贴敷
小儿
支气管哮喘
护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针刺及刺络拔罐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哮喘/中医疗法 拔罐 针灸疗法
年,卷(期) 2006,(19) 所属期刊栏目 经验交流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0
页数 1页 分类号 R5
字数 230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19.06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杜宇征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64 520 13.0 20.0
2 于涛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85 841 18.0 2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8)
同被引文献  (92)
二级引证文献  (116)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2(11)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3(11)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4(1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5(1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6(1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7(1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8(2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9(1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20(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哮喘/中医疗法
拔罐
针灸疗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