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对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田和新立油田扶余油层砂岩岩石学特征和各成岩作用类型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表明,扶余油田和新立油田的扶余油层主要类型分别为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并经历了中等压实作用、自生石英胶结作用、自生粘土矿物胶结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交代和溶解作用等,达到晚成岩阶段A2亚期.该油层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成岩早期的产物,当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大于8%时,直接影响岩石的机械压实作用和油层的孔隙度.扶余油田扶余油层砂岩中长石含量相比新立油田高,可能导致该地区扶余油层砂岩的交代和溶解作用相对发育,从而抑制其内石英颗粒的次生加大,并形成高含量的自生高岭石,及因长石溶解所至的两个自生高岭石峰值特征等.
推荐文章
致密油层沉积富集模式与勘探开发成效分析 ——以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为例
致密油
沉积富集模式
甜点识别技术
成效分析
松辽盆地北部
松辽盆地南部乾安油田青山口组含片钠铝石砂岩的成岩作用
含片钠铝石砂岩
片钠铝石
青山口组
乾安油田
松辽盆地
油田
葡萄花油田南部扶余油层储层影响因素
扶余油层
特低渗透
伊利石
葡萄花油田
新立油田Ⅴ区块扶余油层隔夹层研究
新立油田
扶余油层
隔夹层
分布规律
剩余油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砂岩成岩作用研究——以扶余油田和新立油田为例
来源期刊 地质调查与研究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扶余油层 成岩作用 松辽盆地 扶余油田 新立油田
年,卷(期) 2007,(1)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地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7-32
页数 6页 分类号 P512.2
字数 406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2-4135.2007.01.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董清水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51 1075 17.0 31.0
2 田立柱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4 90 3.0 4.0
6 厚刚福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5 119 5.0 5.0
7 苗长盛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7 72 6.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156)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4)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扶余油层
成岩作用
松辽盆地
扶余油田
新立油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调查与研究
季刊
1672-4135
12-1353/P
大16开
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八号路4号
197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64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809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