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桥口地区沙三组3-4亚段储层为低孔低渗致密层,次生孔隙类型为粒间溶孔、伸长状孔隙、充填后剩余的粒间孔隙、粒内溶孔、晶内溶蚀孔隙;其中溶蚀粒间孔隙和溶蚀粒内孔隙是最主要的次生孔隙类型;次生孔隙的孔径一般为2~25μm.纵向上,沙三组3-4亚段发育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平面上,次生孔隙在中央隆起带的翼部、靠近东部物源区的水下扇的扇中-扇根和轴向重力流水道较为发育;次生孔隙发育的形成机理是干酪根脱羧及粘土矿物脱水形成的酸性孔隙水溶解长石等铝硅酸盐矿物和异常高压保存下来的次生孔隙经热循环对流局部改造形成.
推荐文章
准噶尔盆地沙窝地地区三工河组二段上亚段相序组合类型
准噶尔盆地
沙窝地地区
曲流河三角洲
相序组合类型
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雷口坡组三3亚段储层特征及其分布
四川盆地
中西部
中三叠世
白云岩储集层
萨布哈白云岩化作用
大气淡水溶蚀作用
新的产气层段
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次生孔隙形成机制
博兴洼陷
滩坝砂岩
次生孔隙
溶蚀作用
成岩相
饶阳凹陷留西地区沙三段低渗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低渗储层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沙三段
留西地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桥口地区沙三组3-4亚段次生孔隙研究
来源期刊 地质找矿论丛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桥口地区 热循环对流 次生孔隙 测井
年,卷(期) 2007,(4) 所属期刊栏目 油气地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99-302
页数 4页 分类号 P618.130.21
字数 346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1412.2007.04.01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田景春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75 2789 31.0 44.0
2 张春生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82 542 13.0 19.0
3 肖玲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0 265 7.0 10.0
4 魏钦廉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7 297 9.0 1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7)
共引文献  (58)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桥口地区
热循环对流
次生孔隙
测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找矿论丛
季刊
1001-1412
12-1131/P
大16开
天津市河东区友爱东道平房4号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829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1066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