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0月至2004年5月27例经椎间盘造影检查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14例,女13例;年龄23~68岁,平均44.7岁.L3-4例,L4-5 14例,L5S15例,L3-4与L4-5双间隙2例,L4-5与L5S1双间隙2例.治疗分三组:7例行经皮射频消融术,12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联合后路关节突螺钉固定术,8例行后路椎间盘切除后外侧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疼痛及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患者腰痛及功能障碍评分的改善程度.行腰椎融合术者在术后1年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椎间盘造影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最敏感的方法,腰椎MRI上出现椎间盘纤维环后方高信号区或终板信号改变预示诱发痛的敏感度低.全部病例随访1~9年,平均3.3年.三种治疗方法术后VAS评分依次降低:2.7±.9,7.4±1.2,6.9±1.4(F=19.311,P=0.000),其中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功能障碍ODI评分依次降低:8.9±2.5,38.1±6.7,30.5±7.2(F=32.513,P=0.000),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间盘造影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靠方法;前路或后路椎间盘切除结合内固定融合术与经皮射频消融术比较在改善患者疼痛与功能方面有一定优势. 号改变预示诱发痛的敏感度低.全部病例随访1~9年,平均3.3年.三种治疗方法术后VAS评分依次降低:2.7±.9,7.4±1.2,6.9±1.4(F=19.311,P=0.000),其中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功能障碍ODI评分依次降低:8.9±2.5,38.1±6.7,30.5±7.2(F=32.513,P=0.000) 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间盘造影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靠方法;前路或后路椎间盘切除结合内固定融合术与经皮射频消融术比较在改善患者疼痛与功能方面有一定优势. 号改变预示诱发痛的敏感度低.全部病例随访1~9年,平均3.3年.三种治疗方法术后VAS评分依次降低:2.7±.9,7.4±1.2,6.9±1.4(F=19.311,P=0.000),其中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功能障碍ODI评分依次降低:8.9±2.5,38.1±6.7,30.5±7.2(F=32.5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