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水槽中对合成射流控制圆柱分离及其绕流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 射流出口为狭缝, 由圆柱前驻点向上游喷射. 实验表明: 与传统的将射流出口置于分离点附近或分离区内一样, 采用的合成射流布置方式对圆柱绕流分离同样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但控制机理不同. 在本实验采用的合成射流作用下, 圆柱绕流的前驻点前移, 在狭缝出口两侧形成一对旋涡. 当基于合成射流出口平均速度的雷诺数ReU约小于43时, 绕流在圆柱迎风面前形成闭合包线, 起到前缘修形的作用; 而在ReU较大时则在圆柱迎风面前形成开式包线, 并使绕过圆柱的流体具有很强的湍流动能. 因此, 不论ReU的大小如何, 合成射流都能改善圆柱绕流的分离状况. 对于圆柱背风面流动, 随着ReU的增大, 后缘分离区逐渐减小, 在圆柱上游形成开式包线, 且大约当ReU大于344时, 圆柱绕流可完全再附. 此时, 绕过圆柱的流体在后驻点附近汇合, 形成强剪切层, 诱导产生周期性向下游脱落的旋涡.
推荐文章
波状圆柱绕流减阻的实验研究
波状圆柱
分离流
减阻
微肋结构对纳米流体绕流圆柱热性能的影响
传热
纳米粒子
层流
纳米流体
微肋
合成双射流控制水下圆柱绕流流动分离数值模拟研究
合成双射流
数值模拟
流动分离
主动流动控制
不等直径串列圆柱绕流大涡模拟
大涡模拟
特征线算子分裂有限元
不等直径
串列
临界间距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合成射流控制圆柱分离及绕流结构的实验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E辑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流动控制 合成射流 圆柱绕流 涡结构
年,卷(期) 2007,(7) 所属期刊栏目 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44-951
页数 8页 分类号 O6
字数 332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6-9275.2007.07.01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晋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 111 738 15.0 23.0
2 冯立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 11 32 3.0 5.0
3 徐超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 2 23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19)
二级引证文献  (15)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流动控制
合成射流
圆柱绕流
涡结构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月刊
1674-7259
11-5844/TH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61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45315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