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比较七氟烷、联合氧化亚氮及丙伯酚全麻下行小儿斜视矫正术中麻醉方法的特点.方法 择期行小儿斜视手术患儿120例,年龄1-11岁,随机分为三组:七氟烷(S)组(n=40),七氟烷-氧化亚氮(SN)组(n=40),丙泊酚(P)组(n=40),麻醉诱导和维持S组及SN组分别吸入3%七氟烷或3%七氟烷-60%氧化亚氮,P组予以丙泊酚.三组均静脉输入瑞芬太尼0.3 μg·kg-1·min-1,意识消失后给予阿曲库铵0.5 mg/kg,直视下行气管插管.P组丙泊酚8 mg·kg-1·min-1静脉维持.记录患儿诱导及气管插管反应、插管所用时间、瑞芬太尼总用量,在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即刻、手术10 min、牵拉眼肌及拔管后5 min记录HR、MAP、Ppeak、PETCO2以及苏醒情况.记录拔管后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诱导时肢动比较,P组20例,SN组7例,S组9例,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插管反应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诱导期睫毛反射消失、疼痛反应消失时间及用药至插管时间,三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1).MAP在插管时、插管后10 min、牵拉眼肌时以及HR在后两个时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AP均为P组最高、SN组最低.HR则为P组最低、SN组最高.术中出现眼心反射,P组为21例,SN组为0例,S组为1例.PETCO2在各时间点比较,SN组最高,S组最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Ppeak在前三个时点则有相反变化,即SN组最低、S组最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P组最短,SN组最长.结论 七氟烷诱导平顺,血液动力学稳定,可以明显减少眼心反射的发生;丙泊酚静脉麻醉术后苏醒快,较少发生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