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微渗漏是天然气通过盖层散失的重要方式之一.天然气进入盖层孔隙后会在后者表面会发生吸附现象,当该表面的吸附层达到一定厚度时便出现毛细孔凝聚现象,气相变成"似液相"充满于孔隙内,这种似液相物质是以胶束状态存在的.当这种凝聚发生作用时,气体凝聚量会不断增加,气体变成具有与液体相似的性质,分子之间的粘滞力增大,其粘度便接近孔喉中水的粘度.2种不同物质的液体在粘度相似的情况下则会发生互溶现象,轻烃则呈胶束状态的微气泡形式发生准垂直向上的渗漏运移,即微渗漏.通过微渗漏机理的分析,建立了微渗漏散失的定量模型,并通过实际气藏定量估算了地史时期天然气通过盖层的微渗漏散失量.
推荐文章
盖层微渗漏及其可能性研究
盖层
微渗漏
临界高度
排替压力
剩余压力
盖层微渗漏及其可能性研究
盖层
微渗漏
临界高度
排替压力
剩余压力
油气微渗漏方式定量判别思考
微渗漏
微泡方式
水溶方式
判别系数
渗漏源
振动微液滴的传质机理与模型
微液滴
振动
传质
电动力学天平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盖层微渗漏散失机理与定量模型
来源期刊 天然气地球科学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盖层 微渗漏 吸附 定量模型
年,卷(期) 2007,(1) 所属期刊栏目 天然气地质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7-40
页数 4页 分类号 P61
字数 314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2-1926.2007.01.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黄志龙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1 866 17.0 24.0
2 赵宝顺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91 3.0 3.0
3 刘全洲 7 28 3.0 5.0
4 袁胜学 3 14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8)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80)
二级引证文献  (63)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2(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3(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4(1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5(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6(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7(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9(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盖层
微渗漏
吸附
定量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天然气地球科学
月刊
1672-1926
62-1177/TE
大16开
兰州市天水中路8号
54-128
199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53
总下载数(次)
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