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罗子沟盆地油页岩赋存于下白垩统大砬子组二段,埋藏浅,地层倾角缓,含油率为3.51%~14.37%.油页岩具有典型内陆湖泊成因特点,含有大量动植物化石,其成因类型为腐泥型(I型)和腐植腐泥型(Ⅱ1型).大砬子组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主要油页岩层形成在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含油率高,赋存稳定.从平面上,油页岩富矿中心在CK26、CK30、CK35、CK40孔附近,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在纵向上,共见有29层油页岩,其中有7层为可采油页岩层,2层和3层油页岩呈层状产出.连续、稳定、含油率高,具有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
推荐文章
银额盆地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油页岩特征及古环境
银额盆地
巴音戈壁组
油页岩
古环境
喀左盆地下白垩统九佛堂组油页岩特征及控矿条件
喀左盆地
九佛堂组
油页岩
控矿条件
沉积环境
火山事件
吉林松江盆地大拉子组上段油页岩特征及成矿机制
油页岩
大拉子组上段
矿层
藻类勃发
重力流
松江盆地
吉林省松江盆地下白垩统大砬子组上段浊积岩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松江盆地
下白垩统
大砬子组
浊积岩
吉林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罗子沟盆地下白垩统大砬子组油页岩成矿规律分析
来源期刊 中国地质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罗子沟盆地 大砬子组 油页岩 成矿规律
年,卷(期) 2007,(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6-91
页数 6页 分类号 P618.12
字数 471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3657.2007.01.01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招君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133 3180 28.0 52.0
2 张海龙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46 604 10.0 24.0
3 孟庆涛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3 286 9.0 16.0
4 史冀忠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4 42 4.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188)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56)
二级引证文献  (30)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4(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6(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罗子沟盆地
大砬子组
油页岩
成矿规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地质
双月刊
1000-3657
11-1167/P
大16开
北京市阜外大街45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2-112
195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24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4903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