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为牡丹根腐病病原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定点、定时、定株观察与田间普查相结合,对致病菌进行室内分离培养,并对药剂防治病原菌的效果进行田间小区筛选试验.结果 病害严重发病时期为4月至7月,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药剂防治效果的筛选以绿亨一号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达到98.4%;70%甲基托布津抑菌率为95%.结论 以绿亨一号3 000倍液灌根,每窝1 000 mL,或采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每窝1 000 mL,灌根,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推荐文章
重庆市白术根腐病发生危害及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白术根腐病
发生危害
尖孢镰刀菌
生物学特性
蕨麻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蕨麻
镰刀菌属
病原真菌
生物学特性
樱桃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樱桃根腐病
病原鉴定
腹状镰孢菌
生物学特性
广西崇左市甘蔗梢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甘蔗梢腐病
轮枝镰刀菌
生物学特性
广西崇左市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垫江牡丹根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来源期刊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牡丹 根腐病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防治
年,卷(期) 2007,(5) 所属期刊栏目 药材生产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12
页数 3页 分类号 S567.1+5
字数 275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6427.2007.05.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章文伟 44 107 7.0 8.0
2 申明亮 47 230 9.0 13.0
3 邓才富 60 263 9.0 13.0
5 易思荣 65 441 12.0 17.0
7 蒲盛才 29 129 7.0 9.0
10 孙地中 4 20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7)
共引文献  (49)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52)
二级引证文献  (22)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5(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6(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牡丹
根腐病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防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双月刊
1673-6427
34-1267/R
大16开
安徽省芜湖市乌霞山西路18号
26-85
198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52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2058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