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新肇油田储层裂缝发育,注水开发初期即出现油井见水快、见水后含水上升快和产量递减快的特征,油田平面矛盾突出,注水调整效果差.为此,通过应用微地震和动态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储层裂缝的发育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田储层裂缝方向以东西向为主,与井排方向一致.在此基础上,结合裂缝性油田的渗流机理和数值模拟结果评价了目前井网的适应性,优选了注采系统调整方式,分批次地对古634区块转注了19口油井,形成线性注水井网.通过调整,有效利用了储层裂缝,使注水井排形成水线,促进了水线两侧油井储层的基质受效,进而缓解了由于裂缝造成的平面矛盾,扩大了注入水波及体积,增加了水驱控制储量,使油田含水上升速度和产量递减速度得到控制,尤其是较早转注的注水井区,见到了明显效果.
推荐文章
对应注水井周期注水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周期注水
低渗透性储层
压力变化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水方式的选择
低渗透
裂缝
暴性水淹
注水方向,矩形五点注水方式
裂缝监测技术在安塞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安塞油田
监测技术
开发
裂缝
梁家楼油田开发后期的不稳定注水方式
特高含水期
浊积油藏
模型
参数
剩余油
不稳定注水
梁家楼油田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线性注水方式在裂缝方向单一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来源期刊 中外能源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新肇油田 裂缝发育特征 线性注水
年,卷(期) 2007,(6) 所属期刊栏目 油气勘探与开发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1-54
页数 4页 分类号 TE3
字数 248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579X.2007.06.01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马东 11 19 3.0 4.0
2 秦东 1 6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9)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7)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新肇油田
裂缝发育特征
线性注水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外能源
月刊
1673-579X
11-5438/TK
16开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58号4层430房间 《中外能源》杂志社
199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441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1970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