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芦荟黑斑病的发生规律,采用组织分离法、血球计数板法、悬滴法等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鉴定及其培养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芦荟黑斑病的病原菌为倒梨形链格孢(Alterrnaria obpyriformis T Y Zhang).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为25℃;在pH 3.92~10.82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 3.92~6.83,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pH 5.23~6.83;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0~30℃,最适pH 3.86~9.23.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81%时不能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5℃,10 min.光暗交替下培养的菌丝生长最好,产孢量最多,其次是完全黑暗下,而连续光照条件下的菌丝生长缓慢且产孢量少.该菌适合在含有芦荟成分的培养基上生长和产孢,能利用多种单糖、多糖及醇类作碳源和L亮氨酸等有机氮和硫酸铵等无机氮作氮源.
推荐文章
蜜柚黑斑病症状及病原鉴定
亚洲柑橘叶点霉
中华柑橘叶点霉
蜜柚黑斑病
症状
病原鉴定
新疆枣果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新疆
黑斑病
病原
生物学特性
红枣果实黑斑病的病原分离和鉴定
红枣
黑斑病
分离
鉴定
蘑菇黑斑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蘑菇
黑斑病
分离培养
病原菌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芦荟黑斑病病原鉴定及培养特性的研究
来源期刊 华北农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芦荟 黑斑病 倒梨形链格孢 形态鉴定 培养特性
年,卷(期) 2007,(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6-160
页数 5页 分类号 S436.612.14
字数 427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7091.2007.01.03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赵明敏 26 158 8.0 11.0
5 李建强 1 15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46)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43)
二级引证文献  (55)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0(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1(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2(1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3(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5(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7(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1)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9(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芦荟
黑斑病
倒梨形链格孢
形态鉴定
培养特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华北农学报
双月刊
1000-7091
13-1101/S
大16开
石家庄市和平西路598号
18-10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76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8835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