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 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对21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男12例,女9例;年龄45~72岁,平均64.6岁.患者均于受伤后2周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使用单极人工肱骨头假体骨水泥固定.68个国人肱骨近端骨标本,男36个,女32个;年龄41~58岁,平均47.9岁;均无骨性疾病.分别测量肱骨头后倾角和肱骨头最高点至大结节最高点的垂直距离.结果 术后随访1.5~5年,平均3.9年.X线片显示,肱骨头假体位置均满意,2例术后假体近端周围即出现透亮带,但临床无松动迹象.16例患者无疼痛,4例偶感肩部疼痛,1例时常伴肩部疼痛.所有患者上肢肌力均基本正常,日常活动无困难.按Neer评分标准,优7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86%.评价为可的3例中,2例患者上举受限,经理疗和功能锻炼后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患者肩部上举疼痛,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结合理疗后疼痛好转,对日常生活和睡眠无明显影响.无肩部感染、肩关节不稳、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国人肱骨近端骨标本的肱骨头后倾角,左侧26.59°±1.36°,右侧26.85°±1.61°;肱骨头最高点至大结节最高点的垂直距离:左侧(6.63±1.13)mm,右侧(6.80±1.02)mm.结论 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疗效满意.术中大结节和肩袖的重建是术后关节功能好坏的重要因素.将假体安放于恰当的位置(人工肱骨头的最高点至肱骨大结节最高点的垂直距离应为6~8 mm,人工肱骨头的后倾角应在30°~35°)及适当的早期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