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进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脏的形态学变化及其随访结果.方法 对成功施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78例患儿,在术前、术后24 h、3个月、1 a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结果 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表明,封堵术后24 h右心房舒张末期内径由(36.14±3.15)mm降至(28.36±5.24)mm,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由(22.61±6.38)mm降至(16.12±4.93)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由(27.83±5.97)mm增大至(33.64±4.32)mm.3个月和1 a随访过程中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继续缩小,而右心房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心脏即可发生明显的形态学转归,但右心室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
推荐文章
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继发孔缺损封堵术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
房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术
超声心动图
心脏结构
心功能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分析
室间隔缺损
心律失常
介入封堵
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儿童房间隔缺损
经胸小切口封堵
儿童
房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图
应用国产伞封堵术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的护理
房间隔缺损
封堵术
介入治疗
护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脏的形态学转归
来源期刊 临床儿科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经导管封堵术 形态学
年,卷(期) 2007,(8) 所属期刊栏目 外科疾病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05-707
页数 3页 分类号 R541.1
字数 177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3606.2007.08.02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赵翠芬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科 40 178 6.0 11.0
2 杨杰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科 54 262 8.0 14.0
3 王玉玮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科 88 414 11.0 17.0
4 孙若鹏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科 152 656 11.0 18.0
5 石秀玉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科 11 24 3.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5)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房间隔缺损
经导管封堵术
形态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临床儿科杂志
月刊
1000-3606
31-1377/R
大16开
上海市控江路1665号
4-426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077
总下载数(次)
19
总被引数(次)
6614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