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索出一种能够替代同芯针电极来探测肌肉生物电变化的探测电极及方法.方法 81例受试者,正常人组27例,神经源性疾病组42例,肌源性疾病组12例.并从以上三组中随机选出18例混合人群,作为二种电极的自身配对比较组.替代电极:利用市售一次性无菌针灸针2支.结果单极双针电极探测出自主MUP波形分化良好.与同芯针电极获得的MUP比较,MUP波形相对低小,时限及波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01).单极双针电极神经源组MUP时限及波幅均高、宽于正常组,呈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而肌源组MUP时限及波幅则均低、短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 < 0.001).单极双针电极探测出自发电位活动的阳性率为52.63%,与同芯针电极测出自发电位活动的阳性率47.37%比较,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通过对18例综合组MUP自身配对比较,显示两种针电极的相同肌肉MUP各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本研究确立了用一次性针灸针替代同芯针电极来探测肌肉电生理活动的单极双针电极探测法诊断技术.建立了部分肌群的单极双针电极探测法的MUP正常值.通过临床神经源组,肌源组与正常组的组间对比,组间MUP的阳性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传统肌电图改变特征相同,证明临床应用可行.
推荐文章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针电极肌电图肌肉选择的优化
肌萎缩侧索硬化
针电极肌电图
肌肉选择
AwC诊断标准
双电极静电引信起爆控制技术研究
静电引信
目标特性
目标识别
起爆控制
脊旁肌肌电图同心针电极和单极针电极的比较
脊旁肌
腰背痛
肌电图
同心针
单极针
信度
双侧向电极棒改造为自然电位硬电极
硬电极
自然电位
双侧向电极棒
钻杆传输
曲线资料合格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单极双针电极肌电图探测技术
来源期刊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单极双针电极 肌电图 探测电极
年,卷(期) 2007,(5)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33
页数 4页 分类号 R741.044
字数 297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5110.2007.05.01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炳谦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肌电图室 14 59 5.0 7.0
2 王黎明 6 10 2.0 3.0
3 刘薇 7 60 4.0 7.0
4 李陆一 1 5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3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0(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单极双针电极
肌电图
探测电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半月刊
1673-5110
41-1381/R
大16开
郑州市经八路2号(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
36-178
199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4895
总下载数(次)
2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