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选择黄河中游多沙粗沙来源较为集中的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无定河等流域,对比分析了河流粗泥沙含量和平均粒径年内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软弱砂岩出露区的皇甫川流域,河流携带的粗泥沙含量及平均粒径与径流量年内变化趋势一致,软弱易蚀岩层出露面积比例越大,这一趋势就越明显;风沙区分布面积较大的秃尾河和无定河等流域,随着夏季水流侵蚀能力的增强,悬移质平均粒径并未明显增大,甚至降水集中和多暴雨的7~8月的平均粒径和粗泥沙含量小于冬季的,这些流域内基岩产沙对河流泥沙贡献不大,悬移质中的粗泥沙应主要来源于风沙.
推荐文章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
粗泥沙
集中来源区
黄河中游
用边际分析法确定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粗泥沙
集中来源区
边际分析法
黄河中游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产沙规律综述
暴雨
高含沙洪水
侵蚀产沙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综述
风水两相变化对黄河中游支流粗泥沙的影响
风水两相作用
黄河中游
粗泥沙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再谈黄河中游粗泥沙的来源
来源期刊 人民黄河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泥沙粒径 粗泥沙来源 水土流失 风沙 黄河中游
年,卷(期) 2007,(2) 所属期刊栏目 水土保持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2-63
页数 2页 分类号 S157.1
字数 200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1379.2007.02.02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史学建 33 188 7.0 12.0
2 王昌高 22 161 7.0 11.0
3 董飞飞 25 105 7.0 8.0
4 黄静 10 41 4.0 6.0
5 彭红 35 135 6.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48)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20)
二级引证文献  (18)
198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泥沙粒径
粗泥沙来源
水土流失
风沙
黄河中游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人民黄河
月刊
1000-1379
41-1128/TV
大16开
郑州市金水路11号《人民黄河》杂志社
194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081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4333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