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构造调节带的有关问题在我国东部伸展盆地中研究较多,而在西部挤压盆地中研究相对较少.通过研究,把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调节带分为3种类型:同向接近型、同向叠覆型和同向共线型.同向接近型调节带主要分布在夏子街地区,同向叠覆型调节带分布在乌尔禾地区,同向共线型调节带分布在乌尔禾、乌夏及夏红3个区块的过渡带.由于调节带控制砂体展布,而紧邻的断层又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因此调节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场所.研究指出,百乌断裂和乌南断裂之间、夏59井断裂和夏红南断裂之间以及乌尔禾断裂带和乌夏断裂带、乌夏断裂带和夏红断裂带之间的调节带,是该区形成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推荐文章
准噶尔盆地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准噶尔盆地
克拉玛依油田
深部
低速层
同位素
地球化学
勘探区
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构造带构造建模与玛河气田的发现
准噶尔盆地南缘
霍—玛—吐构造带
构造建模
玛河气田发现
准噶尔盆地顶山地区乌伦古河组氧化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
顶山地区
潜水氧化带
层间氧化带
元素地球化学
铀矿化
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地区铀成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乌尔禾地区
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球化学环境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构造调节带特征及成因
来源期刊 新疆石油地质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乌尔禾-夏子街地区 调节带 形成机制 油气聚集
年,卷(期) 2007,(4) 所属期刊栏目 油气勘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10-412
页数 3页 分类号 TE112.5
字数 293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3873.2007.04.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伟锋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45 498 14.0 20.0
2 许多年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18 172 7.0 12.0
3 邱贻博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4 69 4.0 4.0
4 辛也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6 81 5.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64)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102)
二级引证文献  (130)
198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12)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2(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3(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4(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5(11)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6(1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7(31)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9)
2018(2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9(1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20(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准噶尔盆地
乌尔禾-夏子街地区
调节带
形成机制
油气聚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新疆石油地质
双月刊
1001-3873
65-1107/TE
大16开
新疆克拉玛依市准噶尔路32号
58-46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653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3775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