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儿童颈椎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鉴别诊断及外科治疗选择,并对外科干预的病例进行疗效分析.方法 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手术治疗11例儿童颈椎结核病例,男6例,女5例;年龄2~11岁,平均6.2岁.病灶累及2椎体7例(C2,3,2例;C5,6,3例;C6,7,2例);累及3椎体4例(C4~6、C57~各2例).均经前路行病灶清除减压,单纯病灶清除+外固定7例(石膏外固定2例,HaloVest外固定5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外固定4例(石膏外固定、Halo-Vest外固定各2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年以上随访时均评价X线片ARA角(通过C2、C7椎体后缘分别作直线的交角)、颈脊髓功能(以40分法评定)及红细胞沉降率指标.结果 经1~4年随访(平均2.3年),所有病例均治愈,随访期内无复发,未发现明显短颈及颈椎后凸畸形.术前与术后随访的颈脊髓功能及红细胞沉降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植骨组术前(9.02°+7.89°)、术后即刻(10.88°+7.50°)与术后随访(11.10°+7.21°)的ARA角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组术前(8.08°+7.60°)与术后即刻(14.12°+8.60°)、术前与术后随访(14.23°+8.90°)的ARA角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术后随访的ARA角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颈椎结核多以患儿颈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为首发症状,应重视其早期诊断及规范抗结核.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病灶清除联合限期确切的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满意.术中窦道造影检查有助于了解病灶范围,指导手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