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3因素最优饱和设计,研究了氮肥、磷肥与种植密度3因素对不同收获时期粮饲兼用玉米鲜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与密度对饲用玉米鲜草产量的影响因收获期而异,但均以N的作用居于首位.灌浆至乳熟期收获,整株鲜草产量(秸秆+果穗)较高;收获期推迟,必须相应增大施肥量、减小密度,才能获得较高的鲜草产量.以密度、施氮量、施磷量3项栽培措施为决策变量,以鲜草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呼和浩特地区饲用玉米主要农艺栽培措施与产量关系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通过产量频数寻优,定量化地提出了粮饲兼用玉米实现高产的栽培措施优化组合方案,可为呼和浩特地区饲用玉米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推荐文章
优质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伟科702
玉米品种
伟科702
粮饲兼用
14个粮饲兼用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粮饲兼用玉米
农艺性状
产量
通径分析
粮饲兼用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粮饲兼用玉米
高产
栽培技术
5个粮饲兼用玉米品种在宿迁地区的比较试验
粮饲兼用玉米
宿迁地区
比较试验
迁玉180
秸秆产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栽培措施对粮饲兼用玉米品种鲜草产量的影响
来源期刊 玉米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粮饲兼用玉米 栽培措施 鲜草产量
年,卷(期) 2007,(4) 所属期刊栏目 生理生化·耕作栽培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4-118
页数 5页 分类号 S513.048
字数 325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5-0906.2007.04.03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景辉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230 3294 28.0 45.0
2 焦立新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20 350 10.0 18.0
3 李立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79 1297 21.0 33.0
4 纪春香 9 45 4.0 6.0
5 刘瑞芳 13 39 4.0 5.0
6 敖立琴 6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3)
共引文献  (194)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粮饲兼用玉米
栽培措施
鲜草产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玉米科学
双月刊
1005-0906
22-1201/S
大16开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彩宇大街1363号
12-137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142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59249
相关基金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Neimenggu Province
官方网址:http://www.btsti.com/policy/district/2005-1-27/20051271058235030.htm
项目类型: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
学科类型: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