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通过针刺结合压迫阻滞对经脉的循经性、可阻滞性、效应性进行观察,以阐明经络现象的机理和经络的实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随机对301例患者在分别针刺昆仑穴和委中穴的同时按实验要求依次压迫跗阳-飞扬等15个经线穴点及其对照组非经线穴点,采用TCD观察压迫前后及解除压迫后对椎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的影响.结果 针刺同时压迫经线穴点可明显阻断针效,而压迫非经线穴点则不能阻断针效,P均<0.01.结论 压迫膀胱经不同段的经线穴点均可阻断针刺的效应,且这种阻断效应只有施加在经线上才能表现出来.提示针刺过程中外周确实可能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
推荐文章
足太阳膀胱经整体性功能的临床研究
膀胱经
经络
脑血流学
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
足太阳膀胱经循经性可阻滞性的临床研究
膀胱经
经络阻滞现象
循经性
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
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抓痧疗法治疗失眠症30例
督脉
膀胱经
抓痧疗法
失眠症
足太阳膀胱经循经冲击波治疗产后腰痛的疗效观察
足太阳膀胱经
冲击波
产后腰痛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足太阳膀胱经阻滞现象机理的临床研究
来源期刊 福建中医药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针刺效应 膀胱经 经络阻滞现象 脑血流学 多普勒
年,卷(期) 2007,(1) 所属期刊栏目 学术探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
页数 3页 分类号 R224
字数 328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338X.2007.01.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胡翔龙 63 1314 19.0 35.0
2 庄垂加 14 119 4.0 10.0
3 武志鹏 11 144 5.0 11.0
4 阮传亮 18 204 7.0 14.0
5 张永树 10 58 2.0 7.0
6 黄聪阳 6 63 2.0 6.0
7 苏稼夫 10 103 4.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22)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针刺效应
膀胱经
经络阻滞现象
脑血流学
多普勒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福建中医药
双月刊
1000-338X
35-1073/R
大16开
福州市闽侯上街大学城华佗路1号
34-10
195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842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2021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