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上海医学       
摘要:
目的 研究硅凝胶所致纤维包膜移植后的组织变化.方法 取16只白色封闭群SD大鼠,分别于四肢皮下埋置硅凝胶片,1个月后取出硅凝胶片并将形成的纤维包膜移植至他处或留于原位,于纤维包膜移植后3 d(A组)、1周(B组)、1个月(C组)、3个月(D组)观察其组织结构及纤维构成.结果 移植部位均有轻度红肿,术后1周左右红肿消退,所有伤口均平整愈合好,局部组织柔软,移植的纤维包膜没有掉落发生.A组左、右两侧(即未移植包膜和移植后包膜)纤维包膜厚度及回缩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B、C、D组左、右两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右侧纤维包膜厚度及回缩率与其余3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B组与C组及C组与D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右侧纤维包膜强度、阳性面积率及吸收率与其他3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C、D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左、右两侧纤维包膜强度、阳性面积率及吸收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C、D组左、右两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硅凝胶作为异物刺激周围组织形成的纤维包膜在假体取出后会逐渐吸收,可能并不需要同时去除,并且这个纤维包膜可能成为一个有前途的自体移植物.
推荐文章
硅胶所致纤维包膜移植后的转归
纤维包膜
移植
转归
硅凝胶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的微观构造
超低密度材料
溶胶—凝胶两步法
复合材料
微观构造
硅烷偶联剂改性玻璃纤维增强硅气凝胶的研究
羟基化
玻璃纤维
硅气凝胶
硅烷偶联剂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硅凝胶所致纤维包膜移植后的组织观察
来源期刊 上海医学 学科
关键词 纤维包膜 硅凝胶 移植
年,卷(期) 2007,(8)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18-620
页数 3页 分类号 R6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253-9934.2007.08.01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许涛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烧伤整形科 25 92 6.0 7.0
2 范卫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中心实验室 36 254 8.0 14.0
3 叶宣光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病理科 34 266 9.0 14.0
4 亓发芝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科 125 624 11.0 20.0
5 史继敏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中心实验室 23 56 4.0 6.0
6 高成金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烧伤整形科 3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6)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纤维包膜
硅凝胶
移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上海医学
月刊
0253-9934
31-1366/R
16开
上海市静安区北京西路1623号
1978-01-01
中文
出版文献量(篇)
6975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3861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