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研究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疑难病例术中出现困难的常见原因和相应的手术方式.方法:收入264例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左室造影证实符合室间隔缺损治疗适应症后,采用先建立动静脉轨道,然后由静脉端送入封堵器到室间隔缺损位置进行封堵的方法行介入治疗,对术中出现困难的病例分析其原因并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和器材完成封堵手术.结果:260例患者中15例封堵术中出现困难,其中6例表现为室间隔膜部瘤破口最大径≤ 3mm造成导丝不易通过,3例室间隔膜部瘤破口位置异常导致导丝通过困难,5例升主动脉或主动脉窦变形增宽造成不能按照通常方法将长鞘推入左室,1例合并下腔静脉肝段缺如造成静脉途径导管不能经正常途径进入右室.15例中除1例未成功建立轨道转胸外科治疗外,14例分别通过更换特别的导管导丝、膜部瘤部位选择性造影和经颈内静脉途径等方法完成介入封堵治疗.结论: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术的关键和难点是输送轨道的建立.患者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变异或畸形是造成输送轨道建立困难的常见原因,通过全面分析影像学资料、选择不同的器材和血管途径有助于在疑难病例中完成介入治疗.
推荐文章
经导管介入治疗儿童和成人室间隔缺损的比较
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儿童
成人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126例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心脏超声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护理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护理
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心律失常
膜部瘤
封堵器
综述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疑难病例的特点和手术方式研究
来源期刊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经导管封堵 室间隔缺损 假性室间隔膜部瘤
年,卷(期) 2007,(4)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67-570
页数 4页 分类号 R541.1
字数 387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6273.2007.04.02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周胜华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309 1414 18.0 25.0
2 沈向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115 476 11.0 16.0
3 刘启明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181 735 11.0 17.0
4 方臻飞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86 394 10.0 15.0
5 胡信群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89 384 9.0 15.0
6 刘振江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36 102 6.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0)
共引文献  (59)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经导管封堵
室间隔缺损
假性室间隔膜部瘤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旬刊
1673-6273
23-1544/R
16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32号
14-12
20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114
总下载数(次)
63
总被引数(次)
9995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