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检测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复发后分离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及其形成生物膜(biofilm,BF)的能力.方法: 肉汤稀释法测定两次复发后分离培养的痤疮丙酸杆菌标准株(NCTC 737)的MIC及MBC,XTT法测定BF形成的能力.结果: 第二次复发后病原体林可霉素的MIC升高两个浓度级;该患者第二次病原菌形成BF的能力强于初次复发的病原体.结论: 长期抗生素治疗可能导致FBGT病原菌对某些抗生素MIC升高,同时增加其形成BF的能力.
推荐文章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肉芽肿性乳腺炎
棒状杆菌
病原菌
药敏试验
细菌感染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发病中的作用及病原菌分布和药敏性分析
细菌感染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病原菌
药敏性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分析
颅骨
嗜酸性肉芽肿
影像诊断
手术治疗
细菌生物膜及纳米材料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研究综述
生物膜
耐药机制
纳米抗菌材料
细菌感染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复发后病原体药敏试验及形成生物膜的能力
来源期刊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痤疮丙酸杆菌 生物膜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 最小抑菌浓度
年,卷(期) 2007,(9)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56-758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5
字数 207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9-1157.2007.09.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林琨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皮肤病研究所 4 12 2.0 3.0
2 齐显龙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皮肤病研究所 69 208 7.0 10.0
3 孙东杰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皮肤病研究所 14 39 4.0 5.0
4 徐修礼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检验科 154 1525 19.0 30.0
5 李春英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皮肤病研究所 129 577 11.0 18.0
6 高天文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皮肤病研究所 347 2023 20.0 29.0
7 高剑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皮肤病研究所 26 51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1)
共引文献  (9)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9)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痤疮丙酸杆菌
生物膜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
最小抑菌浓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月刊
1009-1157
37-1348/R
大16开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经十路27397号
24-173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013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26311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