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目前多采用胎牛血清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应用自体血清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其向神细胞分化,拟验证其可行性及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8在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用骨髓来源为本院需行骨髓穿刺的健康成人(共3例,年龄26-44岁),本人及家属知情同意.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利用自体血清进行体外培养扩增.主要观察指标: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超微结构;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标记物;3-5代细胞利用生长因子和N2添加剂进行诱导分化,采用RT-PCR检测Netin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mRNA在诱导前后的表达.结果:①细胞形态变化:利用自体血清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呈长或宽扁的梭形,在体外传代扩增速度较快.②超微结构:电镜下细胞表面可见细胞核较大,不规则,核质比较小,胞质中有丰富的细胞器,可见缝隙连接.③细胞表面标记物鉴定:多数细胞为CD44、CD105阳性,CD34、CD45阴性.④Netin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mRNA的表达:诱导后部分细胞呈神经元样改变,Nestin mRNA表达水平于3 d达高峰,随后减少,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mRNA于5-7 d达高峰,并可持续数日.结论:应用自体血清可成功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在体外条件下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推荐文章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及体外诱导实验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骨向分化
钛网
组织工程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其形态观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
培养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自体血清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向神经细胞分化
来源期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骨髓 神经前体细胞 自体血清 细胞培养 神经元
年,卷(期) 2007,(42) 所属期刊栏目 技术与方法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520-8523
页数 4页 分类号 R394.2
字数 506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7.42.02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薛德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 95 474 12.0 15.0
2 张洪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 22 97 4.0 8.0
3 牛洪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 43 136 6.0 8.0
4 范月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 7 29 3.0 5.0
5 王雄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 8 20 3.0 4.0
6 董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 13 38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12)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7)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骨髓
神经前体细胞
自体血清
细胞培养
神经元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