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表皮干细胞的研究有相当的成绩,但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数量及在皮肤各层中的分布动态变化规律尚需探讨.目的:观察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随其所处微环境的改变及其变化规律.设计:对比观察的前瞻性动物实验.单位: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材料:选用南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Wistar大鼠42只,2~3月龄,清洁级,雌雄不拘,体质量200~250 g.饲养1周后按观察时间随机分为7组,术后24 h组,3 d组,5 d组,7 d组,14 d组,21 d组和30 d组,每组6只.抗体:一抗:兔抗鼠整合素β1多克隆抗体(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小鼠抗大鼠p63单克隆抗体(santa cruz公司);二抗:山羊抗兔lgG(北京中杉生物公司),山羊抗小鼠lgG(北京中杉生物公司);S-P免疫组化试剂盒和DAB显色试剂盒(北京中杉生物公司).方法:实验于2006-05在南华大学动物实验室完成.①所有大鼠背部制作(1.5×1.5)cm2面积的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模型,在不同时间点观察移植皮片的颜色改变,移植皮片下是否有积血、积液,皮片是否与创面粘合.②每只大鼠手术时切取少许皮片立即放入100 g/L中性甲醛中固定并标记为空白对照组.③术后24 h组,3 d组,5 d组,7 d组,14 d组动物分别在相应时间拆开移植皮片固定包,在各创面中央切取皮肤组织固定并标记;术后21 d组和30 d组术后14 d拆包,继续喂养至术后21 d和30 d在移植皮片中央切取皮肤组织.④制作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切片.主要观察指标:①切片中炎症细胞的数量、上皮化程度、纤维细胞的含量.②整合素β1和基因物质p63阳性细胞率.结果:纳入Wistar大鼠4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创面大体观察:术后一二天颜色苍白、水肿;术后3 d皮片颜色未见有明显的好转,但皮片与创面贴附较紧密;术后7 d皮片颜色明显好转,表皮颜色接近正常,皮片与创面粘连紧密,创面有部分毛根长出;术后14 d皮片创周已经和创面完全愈合;术后30 d皮片颜色较正常稍微深,毛发生长同正常皮肤.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前4组见皮片内细胞水肿,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术后5 d发现皮片部分角质细胞坏死脱落.③阳性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规律:整合素β1和基因物质P63阳性细胞在术前主要分布于表皮的基底层和毛囊隆突部,从术后24 h阳性细胞开始在表皮的各层出现,且数量逐渐增多,术后14和21 d在表皮的各层均见到较多的阳性细胞,术后30 d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表皮的基底层,但在其它各层仍然有少量的阳性细胞出现.免疫组化切片中基因物质P63的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同时限点β1整合素的阳性细胞数,从术后24 h开始减少,到术后3 d达到最低点,然后逐渐增加,到术后7 d阳性细胞的比例达到或接近术前,继续增加.术后21 d时阳性细胞比例达到最高点,然后又逐渐减低,术后30 d时阳性细胞比例仍高于术前.结论:①表皮干细胞在自体全层皮片移植成活过程中先减少,然后逐渐增加至超过正常皮肤.②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在皮肤中的排列紊乱,几乎在表皮各层均能见到表皮干细胞;而后又逐渐集中于表皮的基底层和毛囊隆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