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位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6条已逾十年光景.该罪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犯罪现象,立法者对其态度有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根据一般的说法,普遍被接受的阐释是这样的.[1]在1979年制定通过刑法时,由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的缘故,此类行为尚不存在,故1979年刑法典对此未见反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一些个人或单位为募集资金以发展生产或经营而擅自吸收公众资金或者变相吸收公众资金,进行非法集资活动;而一些金融机构亦在相互竞争中进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活动.该类行为严重地侵犯了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和金融秩序,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首先,由于这类行为一般是通过采取提高利率的方式或手段,将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集中到单位或个人手中,从而造成大量社会资金失控,不利于国家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其次,行为人任意提高利率,形成在吸收存款上的不正当竞争,破坏利率的统一,影响币值稳定,严重扰乱国家金融秩序;最后,行为人一般不具有商业银行那样强大的经济实力,在运作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其承担风险的能力极弱,根本无法保证存款人资金的安全和利益,故极有可能给众多"储户...
推荐文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探究
非法集资
公众存款
融资渠道
金融犯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治理与民间融资平台的规范
非法吸收
公众存款
民间融资平台
律师在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辩护时应当注重的事项
律师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辩护
注意事项
非法经营罪研究
非法经营罪
兜底条款
口袋罪
司法认定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存废
来源期刊 商情(科学教育家) 学科 政治法律
关键词 金融秩序 社会资金 商业银行 国家宏观调控 行为人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金融机构 社会危害性 社会闲散资金
年,卷(期) 2007,(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9-170
页数 2页 分类号 D924.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金融秩序
社会资金
商业银行
国家宏观调控
行为人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金融机构
社会危害性
社会闲散资金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技财经
月刊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554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3449
论文1v1指导